当AI走进高校:西京学院“教育+科技”实践启示录

天禾早知道 2025-03-19 14:32:58

凌晨一点的宿舍走廊,传媒学院学生刘鑫傲正对着手机屏幕长舒一口气。他刚通过“AI辅导员”查到了补考报名系统的异常原因——这个曾让三届学长在教务窗口排队的“老大难”问题,此刻在AI的逐步引导下,五分钟内就完成了问题诊断与解决方案推送。“以前遇到系统问题,至少要花好长时间才能完成。”他滑动着屏幕上清晰的流程图感叹,“现在连拖鞋都不用换。”

这是西京学院智慧校园的日常缩影。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开源,这所秉持“匠心精神+艺术素养”育人理念的高校,在嗅到AI赋能教育的风口时,西京学院快速接入DeepSeek,为学生与教师赋能。

生态重构:AI 再建教育新格局

“这不是简单的工具迭代,而是教育的结构性改变。”西京学院AI项目负责人郭峰指着实时更新的数据大屏说。屏幕上,“AI百事通”日均处理咨询量突破2000次;AI辅导员,24小时待命,为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生活烦恼;“西京知识库”中国知网+DeepSeek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学术助力、AI双导师系统精准分析学生学情,为学生提供高效学习,告别题海战术。

在实验楼三层,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向我们展示了AI助教的“超能力”:当三维建模出现拓扑错误时,系统不仅标红问题区域,还能模拟不同修正方案的结果参数。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将原本需要三天的师生互动压缩到实时对话。

传媒学院的刘鑫傲同学分享了他们的课程改变:“以前排版作业要反复打印校样,现在AI校对系统可以即时标注字号行距偏差,省下的时间都用在内容创意上了。”他的小组刚完成的新闻采访,就利用AI语音转写技术,将文字校对效率提升了70%。

“最令人欣慰的是,AI的运用使同事们能从冗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回归教育者的核心本位,腾出更多精力深耕教学本质,潜育人。”西京学院传媒学院辅导员于明珠分享了她的感悟:作为从事辅导员工作不久的她而言,自从AI接管了部分的事务性咨询,她们将更多注意力的放在学生身上,用于深度辅导的时长便增加了。

人文坚守:在人机协同中赋能人才培养

技术的突进也带来新的思考。为了即将到来的春招会,各专业教师、辅导员和有关工作人员也利用AI为学生生成职业评估报告。辅导员于明珠展示了两份不同的AI评估报告:一份建议学生向数据分析师发展,另一份则推荐用户体验设计方向。“算法偏差可能导致认知窄化,这就需要人文智慧的校准。”

这种反思正催生着教学形态的进化。在课堂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陈雅蓉副教授依托智慧课堂平台,创新性地将AI技术融入教学实践,通过虚实结合的交互式实验系统,让学生们在抽象概念中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

据陈雅蓉教授介绍,为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学校实施“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培育学生AI素养;另一方面建立“金字塔型”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基础信息化培训、混合式教学研修、智慧教育领航计划三级培养机制,实现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四大智慧教学平台的全覆盖应用。

这种教育创新已结出丰硕成果。商学院卢静老师的《AI赋能〈管理学〉“智能MOOC(IMOOC)”创新路径研究》典型场景,在2024年9月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面向全国高校教师征集“智慧课程”最佳案例及优秀案例。经两轮专家评审,从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一批全国高校“智慧课程”的“最佳案例”。

“我们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建构的转变。”陈雅蓉表示,智慧课堂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驾驭智能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核心能力。这种教育进化,正悄然重塑着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图景。

校门口“诚、健、博、能”的校训被月光点亮。在AI助教解答问题的嘀嗒声中,在辅导员办公室的暖光里,我们看到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两个支点:冰冷的算力与温暖的人性。当教师学会在虚实交融中守护教育的本质,当学生在人机互动中保持批判性思考,这股润物无声的力量或许正在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用好技术,让教育回归点燃智慧的初心。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