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电动汽车、电池、芯片征税,美国民众将失去物美价廉商品

科技铭程 2024-05-26 21:02:41

5月22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再次挥舞着“301”大棒,对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电脑芯片等商品加征关税,该措施将于8月1日生效。

关税生效前,相关部门会在联邦发布一则为期30天的通知,旨在征求美国民众的意见,时间节点定在了6月28日。

其实征求意见不过是个幌子,中国制造的商品一直都是物美价廉,放在哪里都是抢手货,试问欧美日韩哪个国家的底层人民不喜欢?

一旦加征关税生效,美国民众将失去物美价廉的商品。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向全世界出口物美价廉、丰富多样的商品,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也开始出口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例如: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电气设备等。

有网友表示:自己去国外旅游购物,总能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国外购买的往往比国内的质量还好,并且有些商品价格比国内还便宜。

尽管很多网友表示很疑惑,甚至有些无法理解。实际上,这是因为关税、货币政策以及出口需求等多方面共同造成的。

我们也想把商品加价卖到全世界,但是价格过高会造成商品销售困难,内需又无法解决,反而不利于工厂发展。

如此物美价廉的商品卖到欧美发达国家,试想一下人均收入40-50万元,使用着中国产品,简直不要太舒服。

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我们来看。

比亚迪汽车2023年销售最火爆的宋PLUS,价格在15万—20万之间,中国工人需要花费2年工资才能够买起。

美国汽车工人,平均年薪超过了45万人民币,可以购买3台宋PLUS,美国的洗个车工,月薪2万4千元,一年下来也可以买到一台顶配的宋PLUS。

实际上,因为关税、销售商等多重原因,一台比亚迪宋Plus Dmi冠军版,在澳大利亚的售价达到了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4万人民币,甚至在巴西卖出了75万人民币的高价。

如今,美国政府挥舞着“301”大棒,对进口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那么可以想象一台比亚迪宋Plus卖到美国市场,价格也会高的离谱。

美国老百姓想要购买一台物美价廉的电动汽车,成为了泡影。

同样,其他商品也面临着征收高额关税的风险,可以预见的是美国人民可能很难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货了。

加征关税挽救不了美国汽车产业,也阻挡不了中国芯片崛起

新能源汽车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就像智能手机和功能机。

功能机最辉煌时期莫过于诺基亚,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34%,可靠、耐用、流畅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诺基亚功能机地位开始动摇。

到现在,大家宁愿去使用一个几百元的红米手机,也不愿意使用诺基亚手机了,诺基亚手机自然没有市场,哪怕是它再次切入智能手机,消费者也已经把它遗忘。

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尽管现在看起来还存在着续航难、充电慢的缺点,但是随着技术不断的升级,这些问题都会一一解决。

现在宁德时代、比亚迪、LG、松下等电池大厂已经开始着手研发固态电池了,并且取得了初步进展。

能量密度有了很大提升,充电速度也比液态电池更快,安全性也有了提升,未来经过多次升级迭代,成本下降后,就会投向市场。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也在快速升级。

以自动驾驶为例,从L0至L5,被分为6个级别。到了L3级别,驾驶员就不需要手脚待命,汽车可以独立完成操作,但驾驶员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工智能应对不了的情况。

例如:沧州在2019年10月启动自动驾驶,彼时还需要驾驶员坐在驾驶位置上,现场监控汽车行驶。

L4级别,车辆已经高度自动化,由机器接管,驾驶相关的所有任务和驾乘人已经没关系了。

例如:2023年8月,深圳已经允许“真无人”完全自动驾驶的车辆上路了,深圳坪山区路段成为第一个商用路段,大量市民前来体验。

那么大家试想一下,你想要一台充电10分钟,行驶1000公里,且可以完全自动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呢?还是想要一台看起来很皮实,但是污染大,操控性差、毫无驾驶乐趣的普通燃油车呢?

发展趋势显而易见,任何和趋势作对的结局都是“螳臂当车”。但是,美国汽车产业似乎陷入了僵局……

早在2006你拿,美国汽车工人平均工资就达到了14万美元,不仅远超其他国家,甚至把大学教授(9.6万美元)都甩在身后。

通用员工每小时生产成本高达69美元,综合福利达到了73美元,而日本丰田为45美元,即便如此,美国工会依然要求汽车企业保证每年加薪3%,车企不同意就罢工。

最终逼得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车企将工厂转移至海外,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严重。

当三大车企启动电动化计划时,美国汽车工人走上了街头,开始罢工,懂王特朗普煽风点火,拜登为了大选居然站队汽车工人。

最终,福特宣布削减120亿美元的新能源汽车计划,通用也推迟了电动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保护美国汽车产业,美政府挥舞着“301大棒”,对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但是缺少了中国车企的“鲶鱼效应”,美国车企工人估计又要开始“躺赚”,这大大阻碍了车企转型电动化,机会在一点点失去,危险则开始步步逼近。

在芯片市场,中国企业同样进步神速,1999年中星微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2000年中芯国际在上海拔地而起,2002年龙芯一号诞生,2015年麒麟950首次在性能上超越高通骁龙芯片。

2020年一季度,华为麒麟芯片以43.9%的占有率荣登智能手机芯片榜首,高通骁龙芯片排在第二位,市场份额为32.8%,联发科和苹果分别以13.1%和8.5%排在了第三、第四名。

此时,美商务部已经把华为列入了实体清单,之后是中芯国际、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寒武纪、上海微电子、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

2023年,美、日、荷又推出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政策,试图将中国芯片“焊死”在14nm。

然而,2023年9月,华为麒麟9000S打破封锁,中芯南方7nm工艺制程、CPU采用华为自主研发的泰山架构、GPU为马良910、NPU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巴龙5000基带。

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还解决了制造问题,部分议员开始质疑拜登的封锁政策,“怎么越打压越进步呢?”

中国芯片的进步已经无法阻挡,而且可以预料的是,未来中国芯片必然会实现逆袭、超越。

给中国芯片加关税,中国每年进口25000亿元的芯片,是芯片市场上最大的买家,给买家加税,是不是太任性了?

总的来说,美国加征关税短期来看是两败俱伤,大家日子都不好过,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芯片的崛起是无法改变的,美国此举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是科技铭程,喜欢就点个赞吧!

1 阅读:269

科技铭程

简介:喜欢科技,喜欢聊科技,更喜欢分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