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做事人情练达,即使他的想法再正确,也绝不越级汇报

历史轮 2024-12-22 03:37:1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任何一个组织,人与人的关系很复杂,也很微妙,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情,在人情世故上,往往要下很大的功夫。

粟裕大将给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军事能力极强,强到甚至忽略了他其他方面其实也不错。他其实善于处理各类复杂的人际关系,华野之所以能凝成一处,之所以能战无不胜,陈毅元帅固然起了很大的协调作用,但粟裕也做到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做人处事非常到位。

战争年代,对于一个有才华的军事将领来说,最难的其实是处理上下级关系。你对战争有自己的看法,并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同样,上级也是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他对战争同样有自己的看法。

打仗,往往一个决策就是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容不得一点马虎,因此,两边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很考验智慧。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一是华东军区领导人越级指责陈毅元帅的军事指挥。

陈毅元帅在山东的时候,出现一些军事指挥上的瑕疵。他的下属张鼎丞、邓子恢、曾山非常不满,直接越级上报,电报原文写道:“陈(毅)佳电悉。我们对陈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还说陈老总军事指挥不行,指出:“虽经皓日一日巷战,已无可挽救。这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

电报还提到陈老总不立即执行中央指令。电报原文提到:“两淮失后,中央决定山野与华野合并,陈、粟、谭统一指挥,命令已公布,但陈始终保持两个机关,拖不合并,陈亦自己行动,不在一起,仍采取临时接头会商方式。我们屡电建议,陈不采纳。”

最后,电报还特地提了一句:但望勿告陈。

张鼎丞、邓子恢、曾山说得有没有道理?实事求是地说,有一定道理。但最终结果是张鼎丞、邓子恢、曾山都离开了野战军,专任地方工作了,不再从事军事指挥。

二是许世友越级上报毛主席说粟裕军事部署不行。

济南战役开打之前,许世友对攻城兵力少于阻援兵力非常不理解,粟裕解释了,他也不听,于是,许世友以个人名义直接越级向毛主席请示。

电报说粟裕“使用兵力是太差了”,言下之意是说粟裕军事部署不行,我们兵力不集中,没有重点的使用,表示此次战役“能歼灭敌多少就是多少,不要计划太大”,想要毛主席变更粟裕的部署。

毛主席苦口婆心地劝说许世友一番,明确了“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外,重申“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也就是说,山东兵团司令部和许世友仅负责攻城,而包括攻城和打援在内的华野全军行动的指挥之责,是由粟裕负责。大敌当前,大战要起,一支野战军的全军统帅需要的是智慧谋略,而非“能歼灭敌多少就是多少”的匹夫之勇。

最终结果虽然是许世友继续负责攻打济南,但其后规模更大的淮海战役,许世友再也没有参与。

为什么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离开了野战军?为什么许世友未能参加淮海战役?一个重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与上下级沟通不够顺畅有很大关系,部队要形成配合流畅的作战能力,上下的良好沟通配合非常重要,如若沟通有阻力,那么,为了凝聚战力,通常会把阻力排除在外。

粟裕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夕,毛主席让他率三个纵队过江,但粟裕有更好的方案,想要留在中原地区打大兵团作战。此时粟裕的上级(或者说同一区域比他高级的人)是陈毅、刘帅、邓政委,粟裕比张、邓、曾以及许世友更有资格直接上报毛主席,但粟裕并没有那么做。

此时的粟裕已经四十一岁,已是战略区级实际的领导人,他对于此事的处理做得滴水不漏,很是漂亮。

他先向刚从中央回来的陈毅做了汇报,说服陈毅接纳自己的主张;接着,又致电刘邓,报告了自己的设想,恳求刘邓的支持。在得到陈、刘、邓的明确表态后,才放心发了“子养电”给毛主席。

之前耕耘的果实,现在也开出了花。毛主席在收到粟裕电报的同时,陈毅表示支持,刘邓同时发来了电报,表示同意粟裕的建议。

就这样粟裕想要做的事情,在上下一片融洽的气氛中,做成了。

0 阅读:2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