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本周沪深交易所都没有IPO项目审核,仅有1家申请在北交所上市的IPO项目被审核,可谓是千顷地、一棵苗,这棵独苗的全称是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丹娜生物(874289.NQ)。
从公布的业绩数据来看,波动很大,2021年和2022年营收都是增长的、增幅分别为13.87%和26.11%,但这两年都是增收不增利,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1.15%和-36.56%。
2023年却一反常态,营收同比下滑了19.78 %,但净利润却同比大增73.9%。再到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双双归于平淡,同比分别为0.91%和6.23%。
引起力场君关注的是,这次丹娜生物IPO融资胃口可不小,计划融资3亿元,而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到现在十多年,累积的未分配利润也不过才2.5亿元。在这3亿元计划融资额中,将有2亿元被用于“总部基地建设项目”,而这一项目的总投资额更是高达3.02亿,主体是要花费将近2.5亿盖一栋大楼,替代公司现有租赁场地。
但同时也有产能扩张的部分,招股书披露将进一步扩大公司在病原微生物诊断产品领域的生产规模,项目达产年新增营业收入67801.3万元,达产年净利润为21444.67万元。这张大饼更是不小,对于2023年净利润才不到8000万元的丹娜生物,这是好几倍的增长呀。
但力场君觉得,这可能只是一张大饼,毕竟对于丹娜生物来说,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产能不足,而是产能过剩。这体现在产能利用率方面,招股书披露,在国外应急业务收入基本归零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的丹娜生物,几大产品线产能利用率最高的也不到80%,最低的酶动力学系列试剂更是刚刚到60%。
这样的情况,很明显是产品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张产能,又有什么意义呢?从哪里能带来近7个亿的增量收入呢?对此力场君是很怀疑的,真要是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缺口,先把现在被闲置的20%到40%产能利用上,不香吗?
此外,丹娜生物还有处细节数据披露,可能是存在矛盾的。在国外客户应急业务需求高企的2021年和2022年,公司需要采购大量生物制品,其中供应商武汉睿奇几乎是此类原材料唯一的供应商,这两年采购金额分别为2329.45万元和4731.06万元。
矛盾之处在于,招股书同时披露2021年采购的生物制品材料总金额,才只有2261.19万元,这比招股书披露的、向武汉睿奇这一家供应商采购的生物制品材料金额,还少了近百万元?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往好处想,这可能是丹娜生物和保荐机构招商证券,给大家伙留下个猜猜乐,往坏处想呢?丹娜生物披露的数据真实性可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