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在历史学家的眼中,是阉宦猖獗的一个时期。史书中的王振、刘瑾、魏忠贤都被描述成可以代替皇帝、随时可以废立皇帝篡位的权宦。



在世人眼中,宦官都是不学无术的人。殊不知,明朝时期,想在宦官中出人头地。难度不亚于在科考中考取一个状元头衔。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一个重用宦官的皇帝。因为在靖难之役的时候,通过郑和拉拢宫中太监帮助他传递消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弄权。满朝文武无人揭露纪纲的奸佞。只有宦官揭露纪纲。让明成祖更加倚重宦官。组建司礼监。赋予他们组建东厂、以及出征统兵权力。
明成祖因为是马上皇帝,对于太监的文化水平没有特别要求。所以,这个时候的宦官主要是武将。如郑和是下西洋的统帅。王彦、亦失哈带兵征伐辽东、巡视黑龙江等地!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朱瞻基设立内学堂——太监学习知识的地方。命翰林学士和内阁大臣去内学堂担任老师:明朝宣宗著名的阁臣杨荣、杨溥、杨士奇。明朝中期时著名的内阁大臣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曾经担任过太监的老师。这种名师组成,一方面为明朝太监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文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影响了明朝的权力格局!
每天凌晨,不管是童监还是上了年纪的宦官。都云集内学堂。在门口恭候老师。只要看到来上课的官员,马上执弟子礼节。无论年纪大小,一律搀扶。在上课时严禁喧哗。如果上课不认真、内学堂考核不合格。宦官便没有出头之日。永远从事宫中杂役任务。文人对于阉宦,本来就轻视。在文化考核中,更是严苛。太监文化考试,更甚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