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搬进养老院后,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让我感到欣慰。
可是,又有谁能想到,为了让她拥有这份快乐,我们经历了多少曲折和挣扎?
这一切,都要从父亲去世说起……
父亲的离开猝不及防。
那天早上他还在侍弄他的花草,傍晚时分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八个月的抗病历程,耗尽了全家人的心力,尤其是母亲,她几乎寸步不离地照顾父亲,身心俱疲。
父亲走后的第三天,我和两个弟弟聚在老屋,商量母亲的赡养问题。
大弟率先提议:“姐,我和二弟商量好了,想接妈去市里住,我们轮流照顾,一人一个月。
”二弟也附和道:“对,这样妈也能享享福。
”我犹豫了一下,问道:“妈,您的意见呢?
”母亲当时就站在我们身后,她说:“儿子们愿意照顾我,我还能说什么?
你们决定就好。
”就这样,母亲离开了生活了三十年的老屋,搬去了市里。
第一个月在大弟家,母亲每天从早忙到晚,准备早餐、送外孙上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电话里,她总是报喜不报忧:“一切都好,就是有点累。
”可我知道,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一次通话中,母亲终于吐露了实情:“你大弟妹很爱干净,我洗完的衣服,她都要重新用消毒液泡一遍,我拖过的地,她还要再拖一遍……”
到了二弟家,情况也没有好转。
二弟媳是轮班护士,需要安静的环境休息。
母亲做的饭菜经常被晾在一边,二弟媳更喜欢点外卖。
母亲在电话里哽咽着说:“我教小孙子英语,他妈说我口音太重,会带坏孩子……”听到这些,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直到母亲因为闪了腰住院,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
在医院照顾母亲的时候,我提议:“妈,来我家住吧。
”在我家,母亲仿佛焕发了新的生机,她教我的孩子们读书写字,给他们讲故事、画画。
看到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她甚至主动给他们报了兴趣班。
母亲常常感叹:“我总算找到用处了!
”
母亲的变化让我明白,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尊重和认同,需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我约了两个弟弟见面,坦白地说:“妈妈这样下去不行,她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发挥余热的地方。
”大弟说:“可是让妈在家里干活,我们也过意不去。
”二弟也附和:“不干活的话,媳妇又会有意见。
”
我告诉他们我的想法:“我有个同学开了家养老院,正缺人带老人做活动、聊天。
妈退休前是老师,很适合这份工作。
”弟弟们听完都表示赞同。
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时,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就这么定了!
我终于可以重新做自己了!
”母亲兴奋地收拾着行装。
那一刻,我们才意识到,她最怀念的,还是那个在讲台上发光发热的自己。
如今,母亲在养老院过得很充实。
她教老人们做操,组织读书会,策划文艺活动。
每次我去看她,都能看到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她总是自豪地说:“这里的老人都叫我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
”人到暮年,最怕的不是身体的衰老,而是失去价值感。
对老人来说,一个适合的环境,一份力所能及的事业,远比子女单纯的物质供养更重要。
与其勉强相处,不如放手让他们追寻自己的快乐。
母亲的选择或许对很多人来说难以理解,甚至会被指责不孝。
但我们都清楚,让她在一个充满尊重和认同的环境中,继续发光发热,才是真正的孝道。
那么,您认为,究竟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才是最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