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江西省委会文化委员、民盟直属中介组织支部副主委赵子建反映,又到一年清明时,随着祭扫高峰到来,祭祀用品和殡葬收费乱象一再刺痛公众。殡仪馆、经营性公墓(陵园)和医院太平间等殡葬服务经营场所仗着行业垄断优势,利用道德绑架,大敛死人财,几十元上百的骨灰盒子卖数千甚至上万,老百姓感言,死不起、葬不起。严重伤害群众感情,影响政府执政为民的初衷。
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叠加疫情影响,全国年死亡人口正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火化遗体数量达1041万具,2022年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三千亿元。中国平均丧葬费为3.7万元,占比年收入的45%,而世界丧葬费平均值占比年收入的10%。
我国殡葬事业存在着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管理和服务总体水平低下、片面追求火化率,使用钢筋水泥大理石造豪华公墓、墓地价格高过住宅、强制续费(很多墓地使用权仅有20年)、高价垄断尸袋、冷藏、遗体整容、花圈鲜花出租,甚至还有诸如每小时近千元的“防老鼠啃咬费”、殡葬黄牛党、黑中介、“墓地贷”及泄露、买卖尸源信息等实际情况,缺乏必要的市场监督,是人民群众多年难解的“急难愁盼”问题。
殡葬行业本属于公共服务,是具有公益属性的福利事业,如今走向了市场化道路,成为一个事实的垄断行业。一些地区殡仪馆属于民政部门下属的二级事业单位,甚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殡葬暴利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殡葬服务面临信任危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此,本人建议如下:
一、我国殡葬法治建设滞后,建议尽快研究出台《殡葬法》。 “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法治时代,治“乱”基础是完善法规。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在殡葬改革方面深入展开调查研究,多倾听基层群众和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立法将殡葬业作为民生公益性行业,满足人民的心声与需求。我国1985年发布施行的《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和1997年发布施行《殡葬管理条例(2012年修正,2018年征求意见)》已严重滞后,缺乏具体可操作规范,部分内容和宪法相抵触,造成严重后果和种种乱象,如《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禁止将尸体或者骨灰抛撒、撒放于自然界、公共场所或者未经许可的场所,也禁止进行海葬(登记审批手续复杂时间漫长)。亟需强化法治顶层设计,参考国际通行做法,顺应世界环保潮流,破除垄断和行业壁垒,打破暴利行业链条,规范殡葬设施、殡葬方式和殡葬活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笔者建议尽快出台一部符合群众期待、充分尊重群众殡葬自由权、惠及民生的《殡葬法》,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活得有尊严,死也更体面”。
三、建议继续推行和普及绿色生态殡葬改革。少占地、少耗资源、少污染的节地生态葬,是我国殡葬改革的大方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持续深入推动传统观念转变,将传统殡葬文化、孝道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鼓励采用环保、绿色、成本低的格位壁墓葬、首饰钻石葬、江河湖海葬、山树草花葬、AR墓碑等方式安葬,引领节约土地资源、低碳环保、文明节俭的节地生态安葬新风尚。倡导广大市民选择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的现代方式祭扫。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出台补贴鼓励政策,真正让殡葬改革促进群众得实惠、环境得保护、资源得节约,为国家省地、为家庭省钱,让亲情延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生大事,莫过于生和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尊严,关乎社会进步。人,都会经历送别人到终点,也必然最终被别人送到终点。给予国人生命最后的尊严,是党和政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国家对国民的福利回报。
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