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上痛斥奴才做久了,在主子面前伸不直腰

勇往直前破荆棘 2025-01-18 16:07:31

1949年的一个夏日,北京戏院内正在上演《法门寺》。台上台下正沉浸在剧情中时,毛主席突然起身,指着戏中太监贾桂的角色说:"我就讨厌这样的人,奴才做久了,在主人面前站不直腰。"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一个戏曲角色的评价,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人在对外关系中的媚外心态。从1949年的观戏感悟,到1956年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论十大关系》,毛主席始终在强调:中国人要挺直腰杆,不卑不亢地面对世界。这个信念,最终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时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旧世沉疴 媚外留患

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百年国耻的阴霾渐渐散去,但长期积累的媚外心态仍深深植根于一些人的骨髓中。

在租界地带,不少中国巡捕仗着有洋人撑腰,对自己的同胞横眉冷对。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更有人为了向日本人效忠,甘愿做汉奸,背叛祖国。

这种媚外心态在知识界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批接受西式教育的学者认为,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北洋运动学习西方不够,而是学习不够彻底。

他们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主张:废除汉字汉语,全面改用英文。在他们看来,只有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国强大起来。

著名语言学家钱玄同得知这一消息后,发出强烈抗议。他认为文字和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如果连这都可以抛弃,与亡国灭种有何区别?

经过漫长的争论与斗争,汉文化和汉字最终得以保留。但这场风波却暴露出当时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

租界中的巡捕、战时的汉奸、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他们都是时代的缩影。长期的屈辱使他们失去了民族自信,在强权面前选择了跪着。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百姓中,就连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未能免俗。他们认为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完全西化。

在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都是落后的、需要改造的。这种极端的自卑与媚外,使他们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基本认同。

这样的心态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即便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一些人依然无法挺直脊梁,始终保持着跪倒的姿态。

毛主席深深明白,要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不仅要在物质上突破重围,更要在精神上彻底站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清除的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媚外心态。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但要让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都真正站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会对戏中贾桂的形象如此反感的深层原因。

观戏说理 借古喻今

1949年6月的北京,街头巷尾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毛主席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到北京戏院,亲身体验人民群众的喜悦。

台上正在上演的是《法门寺》,讲述的是明朝时期一个令人愤慨的冤案。民妇宋巧娇为替丈夫洗清冤屈,不得不千里迢迢跑到金城,拦住太后的车驾申冤。

戏中的主要矛盾是百姓与贪官污吏之间的对抗。但在这些人物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太监贾桂,他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

贾桂这个角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在太后和刘瑾面前,他点头哈腰,极尽谄媚;面对宋巧娇时,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这种双重性格的展现,正是封建社会官场生态的真实写照。贾桂永远弯着的膝盖和永远站不直的腰,象征着他扭曲的人格。

毛主席看到这里,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满。他突然站起身来,对身边的人说道:"我就讨厌这样的人,奴才做久了,在主人面前站不直腰。"

身边的人试图劝解,说这不过是一出戏,是封建时代的故事。但毛主席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人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呢。"

贾桂的形象,让毛主席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失去民族气节的人。他们在强权面前低头哈腰,对弱者却趾高气扬。

这种人格的扭曲,不仅存在于封建社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依然普遍存在。他们或是在租界作威作福的巡捕,或是甘当汉奸的败类,都是现实版的贾桂。

这出戏虽然表面上描绘的是明朝的故事,但其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却跨越了时空。从某种意义上说,《法门寺》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人的精神奴性。

毛主席对贾桂的厌恶,实际上是对这种奴性的否定。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重要时刻,他希望通过这个反面典型,警醒世人。

通过这场戏,毛主席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长期保持跪着的姿势,即使获得了自由,也会因为习惯了弯腰而无法站直。要让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就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奴性思维。

这次观戏的经历,成为了毛主席后来多次批评媚外思想的生动素材。他反复强调,中国人要挺直腰杆做人,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对整个民族的期望。

苏援建国 反思媚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在这个关键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

这些援助确实帮助中国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干部对苏联近乎盲目的崇拜和依赖。

在中苏合作的项目中,中方人员即便是东道主,也经常插不上话。面对苏联代表的要求,许多人选择了百依百顺。

这种情况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他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苏联和中国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苏联专家,但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

毛主席反复强调:"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他把《法门寺》中贾桂的例子搬到会议上,指出中国人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对任何国家,中国都不该卑躬屈膝。毛主席提醒大家,共产党人在艰苦条件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击退大资本家,就是为了让人民翻身做主。

然而,一些干部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在中苏关系破裂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斯大林晚年就已经开始对中国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

在斯大林看来,新中国是在苏联帮助下建立的,理应接受苏联的指导。这种态度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表现为不断提出强硬要求。

毛主席对此并不认同,但考虑到苏联曾经的援助,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中国仍然尽可能支持苏联的合理要求。

但随着赫鲁晓夫上台,苏联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过分。他们提出要在海南岛建设长波电台,这实际上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干预。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态度坚决。他在与赫鲁晓夫的会谈中明确表示,电台可以建设,但必须由中国自己出资,所有权也必须归中国所有。

这种态度让一些人感到不安。他们认为中国还很落后,处处需要依赖苏联,不该对苏联如此强硬。

对此,毛主席再次痛批这种思想:"我们建设自己的国家,就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对任何国家都不必卑躬屈膝,大家都是平等的人,我们不是谁的奴才。"

这段历史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转折。从依赖到自主,从盲目崇拜到平等对话,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

自强不息 民族复兴

中苏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海南长波电台事件后。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阵营大会上公开向中国发难,企图孤立中国。

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只有阿尔巴尼亚一个国家敢于为中国说话。面对中国的坚持,苏联采取了更激进的手段。

他们突然宣布撤走所有援助中国建造原子弹的专家和设备。这些专家离开时,不仅带走设备,还销毁了所有技术资料。

中国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个打击让许多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

一些人公开指责政府对苏联的态度过于强硬。他们认为,中国面临着美国的封锁,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在他们看来,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业发展、技术进步都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为了国家发展,向苏联低头又有什么不可以?

但毛主席看得更远。他认为,如果这时候向苏联屈服,那么中国的底线只会一降再降。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论断:中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原子弹既然美国苏联能造,中国一样能造。

在这种坚定信念的指引下,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了从零开始的艰苦攻关。最终,在西北的戈壁滩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56年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做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他再次提到了《法门寺》中的贾桂形象。

毛主席强调,在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时,绝不能学习贾桂那样欺软怕硬。中国人必须挺起腰杆,不卑不亢地面对世界。

这个道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自重者人重之。"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这个国家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原子弹的成功研制证明了这一点。它不仅是一个科技突破,更是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从观看《法门寺》时的感慨,到原子弹研制成功时的自豪,毛主席始终在强调一个道理:民族的尊严不能靠讨好和卑躬屈膝来换取。

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想获得真正的尊重,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走自己的道路。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