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波兰在首都华沙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尽管作为冷战结束后波兰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阅兵,本年度波兰胜利日阅兵在俄乌冲突已经持续超过一年半的情况下,多少还是让人感到火药味有点冲,但在此之前有俄罗斯胜利日阅兵走“极简风”导致全球观众都对阅兵这种“传统剧目”审美标准提高、以至于让大多数国家的阅兵都没了什么新鲜感。
而这种声势浩大却引不起什么波澜的阅兵,今年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的法国国庆阅兵出动了超过5000人的参阅人员、157件大型地面装备、96架飞机和直升机,却同样也是规模不小但和者寥寥。
毋庸置疑,作为一项相当传统的军事力量形象展示活动,阅兵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对阅兵抱有一定兴趣者在日渐稀少。糟糕的是,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个麻烦恐怕难以解决。
·难炒的冷饭
对于现代武装力量来说,阅兵毫无疑问是最直接的形象展示手段。同时,阅兵也是具有一定规模武装力量的国家最为常用的宣传工具,以“五常”为例,目前俄罗斯、法国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阅兵,中国为逢大庆阅兵,英国在重大国事活动后进行人员方阵检阅式,美国虽没有常态化阅兵但每年都不定期进行大规模海空分列式。可见,对于具有较强军事力量的国家来说,阅兵是经常用来展示国家形象的“保留节目”,无论是对于凝聚国内社会团结还是对外展示国力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基本问题:阅兵这种早就形成“套路”的年度大戏,已经越来越难以搞出博人眼球的亮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显而易见:“老面孔”年年见。
一般来说,国家仪仗形式的阅兵参阅兵力分为人员方阵和装备方阵,前者主要用来展示武装力量形象、提升国家仪式活动气氛,主要属于给不太关注军事领域的“外行”看的部分;后者主要用来展示武装力量规模和技术水平、展现国家军事实力,主要属于有对军事有所了解、或更对机械和装备感兴趣的“厨”看的部分。这两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能让阅兵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观感,本来是兼顾稳妥和效果的成熟办法,一场阅兵中只要这两方面不出严重问题,基本就可以认为阅兵取得成功。
然而,也恰恰由于阅兵在形式上过于“套路”,其在外界眼里的观感也便很容易成为“炒冷饭”。现代阅兵式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880年法国就已经开展具有人员方阵的阅兵式,到一战结束后现代阅兵式中人员分列式、装备分列式和空中分列式这“老三样”成为各国阅兵中的固定节目。
可见,当前各国阅兵中“套路”,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形成,沿用至今除了内容上持续变化外,形式上可以说是年复一年地炒冷饭。而且,由于内容上的程式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往往是阅兵搞得越频繁,就显得新鲜感越低,外界反响就越冷淡。冷饭不得不炒,然而越炒吃的人就越少,这简直形成了一种难解的悖论。
·难搞的创新
毫无疑问,如果希望阅兵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达到对外树立国家形象对内增强民族信心的目的,就需要对阅兵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一些调整和创新。其中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表面功夫”上做文章——人都有图新鲜的心理,而对于阅兵来说最直观的新鲜元素就在于看上去与历史上的历次阅兵不同。因此,除了法国这种后一年阅兵就是前一年阅兵高清复刻的“不思进取”派以外(法国的阅兵确实套路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每年都看法国阅兵的话甚至可以记住参阅方阵顺序),各国都力求在阅兵中有所创新以更好地实现“眼球效应”。但,对于一种早就形成定式、且受到限制因素颇多的礼宾仪式,搞创新是很容易的事吗?
从“内容创新”的方面来看,最直接也最容易起效的当然是在阅兵式上展示新型武器装备。应该说,虽然阅兵期间进行的装备展示通常政治色彩浓重、往往会根据主办国在阅兵时期面临的国际局势有针对性地对参阅武器阵容进行调整,同时由于稳妥起见要避免在阅兵式上展示可能因不成熟或妥善率低下而“掉链子”的装备,但作为兵器装备最直接的展示途径,大部分国家仍然乐于在阅兵式上展示新型武器。近些年来,一些固定进行常态化阅兵的国家在阅兵式上展示的新型装备,算是为这种套路化的视觉盛宴增添了几抹亮色。
比如,2015年俄罗斯胜利日阅兵上在事先没有征兆的情况下俄军集中展示了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库尔干人”步兵战车等多款装备,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我军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展示了从新一代步兵武器到东风-31AG、东风-41洲际导弹的新一代主战装备,集中展现了军改后中国军队的建设成果。
然而,展示新型装备的前提是有新装备可以展示,在现代化武器装备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研制周期动辄以十年以上计算的前提下,想在阅兵中一次性展示大量新型装备、造成轰动效应越来越没有可能,而且如果密集进行阅兵的话,上一次阅兵中的新型装备到下一次立刻就没了新鲜感。
而如果想搞“形式创新”,就更不容易了。如前文所述,现代国家的阅兵式内容已经相当程式化,若为了创新盲目添加或调整项目,反而容易显得不伦不类或画蛇添足。所以,对于大多数搞阅兵的国家来说,老老实实搞“老三样”更容易不犯错。
·难省的预算
作为现代社会中极其特殊的一种组织形式,军队从来都不是经济生产的主体。一般来说,没有畸形发展的军队往往被禁止涉足商业领域,因此军队的任何开销都必须从政府提供的防务经费中划拨,这就意味着军队的某项行动规模越大,其耗费占用防务经费的比例也就越高,换句话说也就是花政府的钱越多。
而大规模的阅兵往往又是需要动用大量人员、装备的特殊军事行动,而且由于参阅部队来自多个军兵种、平时甚至互相之间少有接触,导致需要进行长达数周乃至数月的专项训练。对于平时就注重军兵种间配合和统一指挥、具有素质较高的人员而可以缩短训练时间的武装力量而言,这方面的花销尚且可控,但对于训练水平较低或军费相对紧张的军队,这方面的开支就不是个小数目了。而且,无论如何节约成本,在后勤保障方面必要的伙食、油料、装备零备件等开支绝对省不下来,这让很多企图进行大规模阅兵的中小国家望而却步。
而且,阅兵还往往因一些计划外因素而不得不额外增加投入,有时候增加的投入甚至比阅兵预算的总额都要高。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举行了规模庞大的阅兵式,期间不但有来自参战部队人员组成的方队,还集中展示了包括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等当时还非常新锐的武器装备,耀武扬威之意不言自明。
然而,风光一时之后是麻烦一世,由于美军在阅兵前准备工作不足、参阅的重型履带式车辆没有安装挂胶履带,结果导致参阅装甲车辆在华盛顿特区通过时造成了严重的道路损毁,为此华盛顿特区政府与美军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扯皮、要求美军赔偿道路维修费用。由于所涉金额不小,双方互不相让,官司甚至打到了美国国会。而毫无疑问的是,无论谁输谁赢,这笔钱总得有人出,无论哪边掏钱事实上都是在花费政府预算。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中小国家来说,阅兵造成的潜在成本也难以节约。通常来说阅兵基于效果考虑规模不能太小,而中小国家不但能给阅兵活动划拨的经费不多,而且往往武装力量规模有限、调动十几架飞机、几十辆装甲车进行阅兵就是出动了武装力量的大半部分。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考虑参阅兵力造成的部分防务力量真空、会导致事实上的武装力量大规模调动,这就不是想省下多少钱的问题了。甚至都不只是中小国家,连俄罗斯这种军事强国在进行大规模作战行动时,阅兵都是能省则省,可见阅兵在声势浩大、场面壮观的同时,也着实是个难以驯服的吞金兽。
19年国庆阅兵最让人想不到的就是东风17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