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公司里搞了一场盛大的观影活动,大家都齐聚一堂观看小米新品发布会。
会议室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尤其是当那些超跑视频出现的时候,同事们一个个盯着大屏幕跃跃欲试。
而我呢,只能在旁边微笑,手里拿着一块提拉米苏,假装对新耳机更感兴趣。
“扶额苦笑”已经成为我的标志性动作了。
AI耳机的技术亮点每次新品发布会,都少不了那些冠以AI头衔的耳机。
这一次,小米Buds 5 Pro打出了“4000元以内音质最好TWS耳机”的旗号,说是拥有无损音质、深度降噪,还带有一些AI功能。
咱们看看数据:这个耳机的降噪深度达到了55dB,而AirPods Pro 2大概在40到44dB左右。
还有Bose“王牌产品”QC Ultra Earbuds,最深度也才46dB。
听起来真是重磅炸弹。
但是否真的“好耳机”,其实还是要看实际体验。
满足听觉需求是一方面,功能是否真的实用才是关键。
AI耳机的新功能今天,我们聊聊这些AI耳机都能干些什么。
处理音质、优化拾音和智能降噪,这些传统功能自TWS耳机诞生以来就存在。
而如今新加入的AI功能,看起来更为时髦:翻译、整理速记、唤醒智能助手。
比如在办公室开着耳机,老板突然抛出一个俄文术语,耳机瞬间翻译成中文。
这种场景是不是有点科幻味?
还有速记功能,耳机能录制两三个小时的会议,之后同步到手机里,转成文字,瞬间生成会议纪要。
再有就是唤醒智能助手,随时随地聊个天、练个口语,甚至在景区里听讲解,不用手持设备,看起来确实方便不少。
AI耳机的现实应用你可能会问:这些功能手机难道不是同样能实现吗?
我也不免有同样的疑问。
但仔细分析,耳机在处理语音需求上的优势明显。
佩戴贴近耳朵和嘴巴,语音采集信号更清晰,说话起止容易判别,麦克风收声时最大避免了环境噪音和语音衰减。
有些耳机甚至支持一人佩戴耳机,一人持手机,同步互译,确实比手机更加细致。
比如号称支持翻译62种语言,还能识别方言,这在一些特定场景下确实能派上大用场。
AI耳机的未来发展问题来了,现阶段的AI耳机,还无法真正做到独立运算。
耳机的小巧体积限制了AI算力和性能,所以它们只能依赖手机等外部设备。
但谁说这不是一种复古趋势呢?
比如现在有些耳机盒内置了SIM卡槽,能打电话、上网、下App,几乎像一个迷你手机。
还有WISHEE Ai、iKKO Active Buds,都在尝试这样的设计,扩容耳机的算力和功能。
只是,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那么更加丝滑的语音交互应该是什么样?
我们记得之前有一个叫Friend AI的项链形态设备,内置麦克风和长续航电池,利用手机的连接,与用户对话,这是很多人憧憬未来智能生活的构想。
耳机如何实现这种个性化和智能化耳机不仅可以捕捉佩戴者体征信息,还能通过AI分析语气、检测情绪。
想象一下,早晨会议前,耳机自动推荐了一段白噪音,帮你放松神经;工作间隙,智能助手建议你听一段轻音乐,缓解压力。
这种定制化的体验确实让人感觉贴心。
耳机也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更多环节复杂但步骤明确的语音助手。
比如你问耳机助手怎么做锅包肉,它考虑到你刚健完身,需要低卡版食谱,还能直接给你整理购物清单并比好价,这样的智能化是不是很贴心?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这些AI耳机的新功能吗?
一方面,它们提供了更为精细的语音服务,确实让你省心不少。
另一方面,其技术和应用还在逐步完善,未来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随身的AI助手也许不再仅仅是某个App,而真的是可以让生活更加便捷的硬件设备。
耳机作为语音交互的入口,无疑会越来越重要,或许不远的将来,你真的离不开它们了。
与其说AI耳机是一种奢侈品,不如看它们带来的便利和智能体验,是否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给我们带来价值。
就像智能手机初期一样,慢慢普及后,它们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依旧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