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火燃烧在库尔斯克,俄军面临的局面似乎比以往更加复杂严峻。他们面对的不仅有来自乌克兰的敌人,还有一系列来自法国和波兰的“自由战士”。对于一个以战斗民族著称的国家而言,俄乌战局的这一新转折着实引人深思。
据俄车臣特种部队指挥官阿劳季诺夫少将透露,乌克兰武装部队在库尔斯克方向的行动,正受到北约司令部的直接领导。在这位车臣少将的口中,库尔斯克似乎成了国际雇佣兵的招聘会现场,而北约司令部则是这场招聘盛会的背后推手。
然而,这幽默的口吻背后是残酷的现实。俄军在最初面对乌军千人突击队时,竟然是库尔斯克地方民兵和二线的俄空军突击团在“裸身迎敌”。直到俄军增援部队和直升机参战,局势才得以控制。这几乎让人难以想象,在库尔斯克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战场,如今的战斗竟然也是如此“接地气”。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外媒表示乌克兰即将投入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仿佛像是对外展示手中还有“好牌”,仍可“再赌一把”。正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文章分析:乌克兰决定从捉襟见肘的军事资源中挤出大量资源越境投入俄罗斯,此举意味着乌克兰要么已经绝望,要么是受到鼓舞。这也许预示着战争进入了新阶段。此次事件的新鲜之处在于,至少在俄罗斯看来,这是乌克兰正规军对俄发起的攻击,也是乌克兰高层罕见的一次赌博。在过去18个月里,乌克兰高层的多数行动被批过于缓慢和保守。这次行动的直接效果满足了两方面需求:一是在新闻中彰显俄罗斯的尴尬和乌克兰的进军,二是迫使俄军分散开来以加强边境防卫。或许还有一个更大的战略。苏贾现在至少部分处于乌克兰控制之下,那里毗邻俄罗斯在边境上的一个天然气终端,这是俄罗斯经乌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关键,这可能是为了削减莫斯科的资金来源。不过,遗憾的是,俄罗斯在新闻里的形象不总是代表真实的战场形势。当社交媒体晒出由前“瓦格纳”雇佣兵组成的“雷杜特”部队,也到达库尔斯克参战的照片时,或许外国雇佣兵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因为“大锤兵”在巴赫穆特重大战役中的表现,至今仍然让乌军和外国雇佣军闻风丧胆。由于外国雇佣兵按国际规定不享受战俘待遇,所以他们最害怕的是被俘后,被“瓦格纳”战士用大铁锤砸脑袋。这些外国雇佣兵之所以能如此深入地参与冲突,原因或许在于美西方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现在,F-16战斗机已经在前线亮相,它们可能会削弱俄军的制空权。但对基辅而言,弹药短缺仍然是个棘手难题。所以,对这些刚踏入俄罗斯国土的外国雇佣兵而言,谁又愿意梦见一个以“瓦格纳”战士和他们的大铁锤为背景的“恐怖之夜”呢?故而在这场外国雇佣兵的背后,是乌克兰对即将开始的和谈预期所下的一个巨大赌注。毫无疑问,双方都在为争取更好的谈判条件而火力全开,尽管俄军在库尔斯克受挫,但战略上讲,乌克兰以有限资源投入这场战斗,恰恰表明了他们对战争局势的深刻预判与紧迫感。尽管库尔斯克的局势看起来似乎是对俄军的一次轻蔑嘲弄,但现实却是更为复杂的一幅画面——其中既有战略的权衡、资源的挑战,还有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虽说“风浪越大,鱼越贵”,可乌克兰采取的这种高风险举措,收获的也许是精神上短暂的狂欢,也许是躯体上更深的毒打,以及战略上更大的损失。瞧瞧那些雇佣兵听到“大锤兵”时的怂样,或许就预示着未来的某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