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老年人睡眠问题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关于生物钟与睡眠的关系》,中国医学期刊,2021年
《老年人睡眠健康指南》,中华医学会,2023年

在生活中,许多老年人都有这样的困惑:65岁以后,是不是应该早睡早起?有人说早睡早起是健康的标志,也有人觉得,年纪大了,睡得少是正常的现象。
这种矛盾的想法可能让很多人感到不知所措。比如,老王退休后,每天晚上七点钟就上床,但凌晨三四点就醒了,怎么也睡不着。
他觉得这样睡觉很累,可邻居大妈却说:“上了年纪就这样,多睡睡反而不好。”类似的情形在老年人群体中非常普遍。
有人由此开始焦虑,甚至因为睡眠问题而影响了生活质量。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老年人真的就该早睡早起吗?

其实,睡眠问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65岁以上的很多人睡觉时间变短,或者睡眠质量下降。表现可能有:晚上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
睡着了又容易醒,半夜醒来后再也无法继续睡;白天容易犯困,稍微一坐下就会打瞌睡。
更有些人晚上睡得不深,总是被一点小动静吵醒,醒来后头昏脑涨。这些问题看似小事,但长此以往,对健康的影响却可能是巨大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年龄增加,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控制睡眠的生物钟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大多数老年人的褪黑素分泌量减少,而褪黑素正是帮助人们入睡的重要物质。

此外,很多老年人都会有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这些疾病本身会干扰睡眠,或者让人因为不舒服而频繁醒来。
有些人还会因为服用药物而导致睡眠紊乱,比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影响睡眠的深度和时长。
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白天活动减少,甚至经常躺着休息,导致身体对睡眠的需求降低。
再加上心情上的波动,比如孤独感、焦虑或对身体状况的担忧,这些心理因素也可能让人晚上睡得不踏实。有时候,家里的环境也会影响睡眠,比如卧室光线太亮、噪音多或者床铺不够舒适。

这些睡眠问题不仅仅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还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长期睡眠不足会让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感染。
还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如高血压患者就可能因为睡眠差而血压波动更大。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对老年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举个例子,张大爷因为长期失眠,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后来发展到连孙子的名字都记不清了,去医院检查才发现,睡眠问题可能是诱发记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那么,老年人到底该如何调整睡眠习惯呢?医生建议,65岁后,睡觉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起床,这样可以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

第二,晚上不要过早上床。很多老年人觉得早睡对身体好,但其实,如果白天的活动量不足,晚上过早上床反而容易导致睡不着。
第三,睡前避免刺激性的活动或饮食。比如喝咖啡、茶,或者玩手机看电视,这些都会让大脑过于兴奋,影响入睡。
第四,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的光线要柔和,温度适宜,床铺要足够舒适,这些细节都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除了调整睡眠习惯,适当的运动也很重要。很多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就不适合运动了。
其实,适度的锻炼反而有助于改善睡眠,比如每天散步半小时,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拉伸操,都能帮助身体放松,为晚上更好入睡做准备。

饮食方面也要注意,晚餐尽量清淡,避免吃得太饱,尤其是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这些都会影响睡眠。
现实中,有不少老年人通过调整作息和生活习惯,成功改善了睡眠问题。比如隔壁李阿姨,原来每天早早上床,但总是睡不安稳。
后来开始每天傍晚出去散步,晚上九点钟才上床,结果睡得比以前踏实多了。她说,原来以为年纪大了就该早睡,没想到调整一下作息,睡眠问题真的缓解了。
当然,也有一些老年人睡眠问题比较严重,比如长期失眠或者频繁醒来。这种情况下,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其他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

比如,有些人是因为抑郁症导致的睡眠障碍,单靠调整生活习惯可能效果有限,需要专业的治疗。
如果发现身边的老人长期睡眠不好,可以试着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找找原因,比如是不是白天活动量不够?晚上是不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东西?
或者是不是卧室环境不够安静?通过这些细节的调整,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善睡眠质量。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只要找到原因,采取科学的方法,大多数人都能睡得更好。

65岁以后,不必一味追求早睡早起,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规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睡眠问题看成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