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三大战役以后,我军组建了五大野战军级别的战略力量。
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分别由彭德怀、刘伯承、陈毅、林总和聂荣臻任司令员。但是,在副司令员的配置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野、三野、华北军区都设有副司令员,但是二野、四野却没有配备一位副司令员。
既然都是野战军级别,为何二野、四野没有设副司令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c8b62effc4d02e64faeff48d2385ae8.png)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一下副司令员的作用。
在我军的编制上,一个部队的军政干部分别从属于两条线:
一条线是军事线,如司令员、副司令员,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谋处长、副处长;另外一条线是政工线,如政委、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等。
副司令员,在职位设置上属于军事主官的副职,是司令员的副手。
一支部队设不设副司令员,一般取决于几种情况:
第一,部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如果一支部队规模比较庞大,单靠司令员,不便于掌握全部力量;或者一支部队的山头比较复杂,需要设立代表性的副司令员来强化团结。
第二,部队作战范围和任务的繁重程度。一定时期和一个阶段,如果部队的作战范围比较宽广或者任务较为繁重,需要设立一个或几个副司令员来分担相应的任务。
第三,为了团结新的兄弟部队、起义部队。如果因为形势需要,两支或多支部队强强联合,或者吸纳了新的有生力量或起义部队,也需要设立副司令员来增强部队凝聚力。
第四,军事主官资历深、威信高,但主要不负责作战指挥。在这种情况下,司令员坐镇中军帐统筹全局,配置一个或几个副司令员来专职打仗,也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之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b3f807ce22ba778f15f10b0a7c2609d.jpg)
一野副司令员张宗逊
一野、三野和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配置,就符合以上情况。
彭总是我军少有的长期军政一手抓的野战军首长,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副总指挥(较长时间实际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还是解放时期解放军副总司令、西野司令员兼政委,彭总往往都是司令员政委一肩挑。
西野组建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野战军人马一直在四五万人到六七万人徘徊,是五大野战部队规模最少的,单靠彭总一个人指挥绰绰有余,为什么还要设立副司令员呢?
西野(一野)两位副司令员的设立,和部队的山头有关。
西野的前身,是贺老总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而老资格的张宗逊则是贺老总的副手。西野成立以后,贺老总退居二线,彭总亲自操刀任西野司令员,张宗逊担任副手就顺理成章。
1947年3月,深明大义的西北军虎将赵寿山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
在陕北,主席征求赵寿山将军的意见后,把他调到西野任副司令员。赵寿山是解放战争第一年弃暗投明的高级将领,他的任职对广大蒋军将领是一种导向和激励。
所以,一野设有两位副司令员,是平衡山头和起义部队的结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06ccddffac514e243cc1ebabdc3dba4.jpg)
华野的粟裕和陈毅
三野副司令员的设立,则属于上述第一、四种情况。
三野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组建于1946年底1947年初,由陈毅、宋时轮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谭震林的华中野战军强强联合而成。华野的组建,主要是为了解决三大难题。
一是战略区域的取舍问题。我军“向北进攻、向南防御”战略性舍弃中原军区,但是苏中七战七捷并未改变华中走势。淮阴失守以后,延安指示华中野战军北上山东和苏北,这样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大仗。
二是为了改变山东、苏中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期望1+1>2的效果。解放战争开始后的半年内,山东的陈毅、宋时轮屡战不胜,处处被动,华中野战军虽有粟裕但兵力不足。山野、华中野战军联合作战,就可以取长补短。
三是陈毅资历够老、善于统筹全局,粟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善于指挥一线作战,因此华野由陈毅担任司令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很好地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
华野成立两年时间,打了一系列之前想都没法想的大仗,像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等著名战役。粟裕虽然是副司令员,但实际上是战役战斗的具体指挥者。
三野副司令员的设置,是对司令员战役指挥能力的一种补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857c65ceb712004420021ed6ecb4774.jpg)
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
华北军区3位副司令员的设置,兼具上述各种情形。
1948年6月,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组建了华北军区。
除了司令员聂荣臻,还配置了3位副司令员,一个是刘邓大军南下后留守晋冀鲁豫的徐向前,一个是协助徐向前主持晋冀鲁豫军区工作的“无冕大将”滕代远,还有一个,就是抗战后期担任过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的萧克。
华北军区的三位副司令员,分别代表了晋冀鲁豫(129师)、晋察冀、120师的山头势力,这样一个司令员、三个副司令员的配置,实际上是对新组建的华北军区的协同和融合。
1949年2月全军大整编,华北军区的干部有了重大调整:
聂荣臻协助主席等人工作,滕代远出任铁道部司令员兼政委,萧克调任四野参谋长,聂荣臻手下只剩一个副司令员徐向前,但其主要精力也放在解放太原。
华北军区虽然有三位副司令员,但因为各自职责完全不同,所以基本上都是“挂名性质”。在新的军区磨合成熟以后,三位副司令员也结束了各自的使命,分别走向新的岗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54f274170979341f4da2d8811662035.jpg)
晋冀鲁豫和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
二野、四野在大整编以后,为什么都没有设副司令员?
其实,在解放战争很长一段时间里,二野、四野两大野战军是有副司令员的。
二野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除了司令员刘伯承,还有两位副司令员滕代远、王宏坤。两位副司令员的职责各有侧重:滕代远主要负责根据地建设,王宏坤主要负责梯队建设。
徐向前回归后,副司令员王宏坤出任第6纵队司令员。
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以后,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滕代远留守晋冀鲁豫,而前方野战军也新增了一位副司令员李先念。华北军区成立后,徐向前、滕代远和军区一起转隶新的军区,二人的角色也转换为聂荣臻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
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改为中原野战军,除了司令员刘伯承还有两位副司令员,一位是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陈毅,一位则是中原军区的创建者李先念。
全军整编后,陈毅回归三野,李先念即将主政湖北,所以中野改为二野以后没有副司令员。而刘邓大军的机关一直比较精简,所以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时刘伯承没有副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cd22b3f0ce2f7de4c4c2f9d9fbb3d2c.jpg)
吕正操
林总的四野,拥兵百万为什么也没有设副司令员?
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时期,由于13万精锐主力来着五湖四海,所以除了林总还有四位副司令员:吕正操来自冀中八路军,李运昌来着冀东八路军,萧劲光来自延安总部,周保中则来自远东归来的东北抗联。
为什么13万人马尚有四位副手,百万大军的时候却只有林总一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6e12427ae6cbffcaad48dc0a0059d82.png)
其中原因,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东北的快速发展,始于林总的一元化,而林总打仗只需要管政工的副政委和专职保障的后勤司令员,不需要太多助手;
二是当初四位副司令员,发展过程中各就各位:吕正操转到后勤岗位,李运昌到了地方部队,萧劲光主持大军区和主力兵团,而周保中则转业到了地方。
三是林总的指挥风格、战略规划和战术体系,更多是需要兵团司令员政委、二级军区和纵队(军)一级的军政主官。林总打仗经常一竿子插到底,野司直接指挥军甚至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d2c3dafd70cce07235ea61760792de5.png)
全军整编时,四野百万大军已磨合成型,林总的指挥也渐入佳境。三大战役之后,二野和三野是渡江战役主力,作为全军总预备队的四野,也没有太多必要配副司令员了。
当然,主席针对五大野战部队的不同特点,设不设副司令员也是灵活应变,从来没有敌人那样的僵化和死板。这也是主席选人用人的艺术高超所在。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