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有5个国家,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但到明朝末年时日本开始冒头。
中日之间的首次大规模交锋,可以追溯到万历朝鲜时期的抗倭战争。
在这次战役当中,中日双方所用的兵器以热武器为主,冷兵器为辅。
这等规模的战斗,即使放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而且还是以热武器方式展开的。
回过头看整次战役,可以清楚的看出明朝军队在重型武器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日本方面虽然缺乏攻坚武器,但他们的单兵武器要优于同时期明朝军队。
在与西方相比,中日两国在热武器上并不存在落后的说法,甚至要优于同时期的西方武器。
哪怕是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军队同样手持热武器,他们的实力也一样不可被小觑。
如果中日朝两国继续保持热武器的发展势头,那么,双方在遭遇外敌入侵时,都有足够的能力抵挡住西方的侵略。
可历史却出现了急剧的转变,中日双方在接下来的国运当中,通通摒弃了热武器,改回了冷兵器。
以至于到了近代以来,中日双方闭关锁国,国门被西方热兵器打开时,双方之间的代差已经达到了一代以上。
这样的操作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中日双方为何要摒弃热武器,而且还出奇的一致。
这不是把本有的优势,拱手让给了西方吗,甘愿接受19世纪的西方侵略审判。
明末清初热武器的发展与退出
明朝之际,从朱元璋开始,火炮在军队当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战时运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大。
佛朗机炮、定辽大将军炮、虎蹲炮、红衣大炮,这些都是明末清初的火炮代表。
鸟铳、火铳、三眼铳等单兵武器也层出不穷的喷涌而出,特别是在热武器专家赵士祯的改良之下,明朝军队装备的单兵武器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
明朝与清朝在东北一线的作战当中,明朝军队在塔山、锦州一线部署的火炮数量,远远超过了正常人的预测。
红衣大炮至少有150门,大将军炮270门,二将军炮、三将军炮累计3500门,其余的副炮更是数不胜数。
清朝军队的火炮发展的比较晚,从1631年第1门红衣大炮仿制而出之后,清军的发展势头也势不可挡。
7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陆陆续续的生产了40门红衣大炮,全部装配到了一线作战部队。
立国之后的清军,更是在国家层面致力发展热武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重1.1吨,炮弹重量6~8斤。
这样的局面放在整个世界都属于顶尖的存在,可清朝中后期开始,热武器逐渐退出了军队的序列当中,士兵的手中又开始拿起了冷兵器。
如果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恐怕要追溯到满清统治者的统治策略上。
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满清惧怕热武器的普及,使得汉人难以屈服满清的统治,进而威胁根基。
就这样采取了措施限制、控制热武器的发展。乃至最后禁止热武器的研发。
从此之后,清朝开始出现没落,等到国门在鸦片战争被打开的那一刻,清朝军队手中拿着的鸟铳,与英国军队的遂发枪相比整整差了一代。
日本的热兵器衰落之路
日本在万历年间侵略朝鲜,日寇手中拿着的兵器是热武器,与明朝军队相比它们并不落下风,双方打的有来有回。
这个时期日本由于材料的限制,对于重型火炮的发展不怎么热衷,反而集中精力解决单兵武器。
1542年,葡萄牙人对于日本热兵器的发展同样提供了帮助,这一年一把火绳枪传到了日本。
日本战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急需这样的热兵器,火绳枪的到来,为日本的战争提供了便利,也使得火枪的发展得以提速。
大量的火枪部队出现,火枪也在实战当中得到了检验与改进,等到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时,仅他的军队当中,火绳枪部队就占到了九成以上。
有了这样的底气,日本才敢发动侵略战争。
伴随着战争的失败以及丰臣秀吉的死亡,日本又过渡到了德川时期。
幕府统治之下,统治阶级同样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时候以火枪为代表的热兵器,对统治提出了挑战。
原来日本考虑的十分精明,刀叉剑戟等冷兵器的使用,需要每一方势力投入大量的金钱,用于培养士兵的个人素质。
但热兵器就不同,一个人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成为一名熟练的操作手,走上战场之后就能对冷兵器实施绝对的碾压。
一旦热兵器在民间普及,那么幕府的统治根基必将会被动摇,这绝对是德川幕府所不能接受的。
统治阶级为了统治的需要,就开始限制热兵器的发展,禁止民间拥有热兵器,把所有的武器收归统一销毁。
就这样,日本也采取了类似于清朝时期的政策,两国在不约而同的局面下限制了热兵器的发展。
而同时期的西方世界却在大力发展热兵器,使得火绳枪、燧发枪不断的更新,逐步领先东亚一代、两代之上。
19世纪中叶以来,中日双方都面临了西方的侵略,等着他们从仓库里拿出老式步枪与英法联军对抗时,才发现差距到底有多大。
封建社会的统治,弱民思想的蔓延,使得中国不仅火绳枪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就连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受到了打压。
满清殖民中华,罪恶滔天
明军火炮厉害、鬼子火铳先进、棒子最强的是弓箭手
满清奠定沙俄几千公里的领土版图
嘉庆年间农村械斗都用火枪火炮了,你说清朝热武器不普及?[得瑟]
说明如果军队自身组织建设不够,不成熟的热武器未必有冷兵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