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是间谍?深挖她的历史原型后,才知道曹雪芹藏了多少真事

读红楼解红楼 2024-05-09 18:58:39

1、文学原型试探一一母子合体的大间谍

贾元春,出生日期便奇,大年初一。贵为贵妃,众人口中的“福深福大”,似乎她是贾府最美的春天。然而,从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词曲来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死于非命,而且死得惨烈。

文本中,贾元妃真正登场亮相只有一次,是在第十八回,她加封贤德妃,归省庆元宵。其它时候,都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有关于她的信息,要么是来自判词和梦曲暗示,要么是来自文本中其它人物的三言两语,要么是来自太监夏守忠一一她命夏守忠给贾府赐礼物、送银子打平安醮。 文本中,她的戏分并不多,却藏有难解之谜,如她为何“荣华正好”时,却"无常又到”?“二十年来辨是非”,到底是什么"是非”,让她纠结二十年,直到生命尽头?“虎兕相逢大梦归”,她的“大梦归”,又怎么会和虎兕两个巨大势力之间的生死对抗扯上关系?要想解开这个谜,信息又这么少,可能吗?完全可能,因为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到东边宁府去赏花,赏的是梅花。文本写道“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脂砚斋在此的批语是“元春消息动矣”。这条批语看起来极为突兀,但却是解开以上谜底的关键。堂堂的“八公”之一、天下望族宁国府,其花园中奇花异卉,不可胜数。作者单选梅花,而且脂砚斋又指出梅花与元春密切相关。这里面“大有深意存焉”。梅谐音媒。媒者,传递信息之媒介也。元春和梅花密切相关,元春是传递信息之人,即间谍也。而“元春消息动矣”的梅花却是宁国府的,与她的出身之地荣国府的梅花无关,因此,元春与宁国府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她为宁国府或者府中某个人传递信息。

贾元春是十二正钗之一,而十二正钗之中,贾惜春虽然是贾珍胞妹,却长期生活在荣国府,真正是宁国府之人,只有秦可卿一人。同为“怀金悼玉”中的“金玉”,贾元春和秦可卿都是雍乾两朝凋零的落花。因此,贾元春很可能是为宁国府的秦可卿收集、传递信息。秦可卿隐指废太子胤礽,因此,贾元春入皇宫的目的与众不同,她还肩负政治任务,即为胤礽一方收集、传递情报。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堪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何况她还要承受其它入宫女子争宠邀幸的竞争压力。她必须终日绷紧神经,提心吊胆,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贾元春深知她是戴着镣铐在刀尖上跳舞,步步惊心,凶多吉少。好容易归省,一见贾母和王夫人,只是呜咽哭泣,好久才忍悲强笑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执事太监请驾回銮,贾元春满眼滚泪,叮咛贾母王夫人:“不须记挂,好生自养……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脂砚斋批道“只有如此现成一语,便是不再之谶,只看他用一‘倘’字,便隐讳自然之至。”于大繁华、大热闹处,贾元春偏偏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她一定会在午夜梦回时分,问天问地问自己,生命是美丽的,又是脆弱的,我卷入两大政治集团斗争漩涡中,到底是对还是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直到“香橼”被挂在“弓”上。二十年是虚指,形容时间漫长。其实,贾元春的命运从她入宫的那一刻就已注定了。判词中,“榴花开处照宫闱”也不一定是说她怀有龙子,而是形容她无心插柳柳成荫,侥幸得宠,有了成果。梦曲中,“望家乡,路远山高”并不是指她生命终结的地点在远离皇宫的偏僻高山上,而是隐喻贾元春的无奈,一入皇宫深似海,家便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与归省时两次落泪相遥映。“望家乡,山高路远”,句中的“家乡“,或许理解为太虚幻境,更符合作者的本旨。

第一回,甄士隐解注跛道的《好了歌》,其中有一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脂批指出:“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元春和宝玉等一干风流冤孽下凡造历幻缘,都与警幻和太虚幻境密切相关,最终还是要随二仙同往销号,重返太虚幻境。太虚幻境,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就是心灵的故乡,但脂批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通往太虚幻境之路注定是充满血泪的荆棘之路。因此,在梦曲中,她沉痛地向爹娘梦里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她明白,她夹在虎兕之间左右为难,她现有的地位如风中残烛,只是看上去很美,随时都可能熄灭。她心中极度不安。第二十九回,她作好事,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清虚即清朝虚弱之意,暗示末世登场的元春,其所处的时代正是正统只剩残影而非正统大行其道的“清朝虚弱”的年代[注1]。打平安醮,正是因为内心不安。回目中说她是“享福人”,但“是书勿看正面为幸”,其实,“福"对她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她是被动卷入惨烈的政治斗争中,最终无奈飘零的落花。归省庆元宵,元春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正如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五美吟》中关于西施的诗"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平平淡淡,安老终生,才是贾元春最好结局。

贾元春是小说中的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人物虚构分两种,一种是完全虚构,一种是部分虚构。完全虚构的人物,没有生活原型,是作者某种理念、某种思想的艺术化的形象表达;部分虚构的人物是有生活原型的,是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贾元春显然属于后者,因为脂砚斋在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回,有数条批语指出,此事是她和作者亲历过的。如“难得他写得出,是经过之人也”、,“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此语犹在耳”。但是,遍查雍乾两朝档案,并没有发现有姓曹的女子被册封为贵妃。如果降格以求,曹家确实出过两个王妃,但那是曹寅时期的事情,是曹家最繁华阶段,身处曹家末世的曹雪芹和脂砚斋显然很难赶上。

难道贾元春的生活原型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或者,贾元春的生活原型根本就不存在?作者写得活灵活现,脂砚斋又言之凿凿,一定是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脂批指出:“何不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而且此书“满纸荒唐言”,如果元妃的原型并不是一个女性,而是一个男性,甚至是一男一女的合体呢?又如果其原型只是广义上的曹家人一一曹家亲戚呢?再细读文本,第十六回贾政生辰,夏太监突然来降旨,贾政入朝,元春加封贤德妃,贾政后来又往东宫去。贾政往东宫去,作者很隐晦地暗示了旧皇驾崩、新皇继位。紧接着第十八回,元妃归省庆元宵,文本提到“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刘心武先生考证了皇家礼仪规制,综合此前不久贾政往东宫去这一细节,指出这是乾隆元年。

因此,我们首先会想到曹雪芹的表哥福彭。福彭,平郡王,“铁帽子王”之一。他是弘历(即未来的乾隆)的伴读,交情深厚,弘历的诗集曾由他作序。他在雍正后期,随着弘历接班的态势越发明显,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朝廷的核心事务中。乾隆朝初期,他更是声势显赫。曹家的末世繁华与他有莫大的关系。其母曹佳氏是其父纳尔苏平郡王的王妃。其外祖母曹寅之妻李氏,也就是文本中贾母的原型,在乾隆朝初期依然健在,他一定探望过其外祖母。

作为朝中权臣,又是平郡王,其出行规格绝对不在贵妃级别之下。又因为可能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些都给曹雪芹和脂砚斋这两个小天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记。多年后,当曹雪芹创作此书时,将福彭的形象和其母平郡王太妃[注2]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贾元妃这个艺术形象。其中也有“讳知者”、避“文字狱”的考虑。福彭和曹雪芹是表兄弟,贾元妃和贾宝玉是姐弟,作者将福彭作为元妃的主要原型,这样的安排可能是为了叙述的方便、结构的紧凑。

文本中贾政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现实的情形应该是福彭的外祖母曹寅之妻李氏致词。文本中贾政致词中的"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也符合曹家的实际。曹家祖先是皇家奴才,只因康熙御婚,才与平郡王家族扯上关系。

福彭怎么会是间谍呢?不能排除他曾经为废太子集团传递情报的可能性。因为清朝康熙时期皇子之间皇位争夺战,风云莫测,正如第七回回前总批所说"正强忽弱谁明”。作为皇族成员,身处政治迷局中,想不卷入政治漩涡也难。当胤礽声势正盛,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未来万里江山当然继承者,平郡王家族也一定曾向胤礽靠拢,最终却是胤禛当上皇帝。这种斗争余波一直延续到乾隆朝发生的“弘皙逆案”。

在此期间,虽然胤礽一方声势和雍正一方相比,一直呈此消彼涨之势。如果胤礽一方要求平郡王家族为他们暗递对手的情报,答应还是不答应?万一胤礽一方翻身呢?真是需要好好“辨是非”的千万难之事。而据史书上记载,在"虎兕相逢”的“弘暦逆案"之后,平郡王福彭在参与审讯的过程中旋即“消失”,竟连议事奏事大臣的列名中亦从此不见其踪影,直到三年之后始得复见,但声势已大不如前。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彭去世。可以说,"虎兕相逢”的"弘暦逆案”让福彭的政治生命"大梦归”。福彭的失势和死亡对曹家来说,是最致命的打击,是曹家末世繁华戛然而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正如脂砚斋指出,元妃之死是文本"大过节、大关键”之一。

我认为,福彭在文本中还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就是王子腾。王子腾在文本中从来没有正式登场过,但是,看起来他是四大家族中最有权势的人物。当年,曹佳氏奉御命嫁与平郡王,第二年便生了世子福彭。这对曹佳氏和曹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未来他将承袭平郡王。曹家人在日常口语中应该称他为王子,在曹雪芹时代,他又是曹家亲戚中最为飞黄腾达之人,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化成书中的"王子腾”。

王子腾和贾元春这两个文学形象或多或少都与福彭有关,但文本中贾宝玉称贾元春为姐姐却称王子腾为舅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所站角度不同。站在曹家角度,曹佳氏是曹雪芹的大姑,福彭就是曹雪芹的表哥,呈现在文本中的贾元春和贾宝玉姐弟是同辈关系。文本中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的原型应该就是平郡王家族。贾宝玉之母王夫人的原型在平郡王家族中应该与福彭同辈,也就是与王子腾同辈。站在平郡王家族的角度,福彭又是曹雪芹的舅舅,因此,文本中贾宝玉称王子腾为舅舅。

皇家包衣出身的曹家,与皇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曹家的命运和皇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文本在以胤礽为中心呈现的“九十春光”里,既有清朝兴亡史,又有作者自己悲欣交集的家史。文本有“不写之写",又有比托、假托、隐喻,文本需要读者参与二次创作,创作的依据就是文本的暗示和脂批的提示。对贾元春的二次创作,我的结论一一

贾元春是无辜的羔羊,无奈地被卷入政治漩涡中,最终,"一代倾城逐浪花”。其生活原型是曹佳氏和福彭母子合体,以福彭为主。而文本中的王子腾应该更接近于福彭。

注1、当然,这只是文本中的史观,真实历史之下的雍乾两朝并不一定就进入末世。

注2、元春的加封,开启了大观园的建设,贾家也进入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而大观园正文也艺术再现了曹家家史,其时间也寓言了“九十春光”,因此,也应考虑曹家家史中最辉煌的曹寅时期之标志性事件之一一一曹家出了两个王妃。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0 阅读:209
评论列表
  • 2024-05-11 06:33

    原型没那么简单,红楼梦不是家史。红楼梦至少有大明朱棣徐皇后,明英宗景泰帝夺门之变等等故事,融汇明清历史。

读红楼解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