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老山显军威,从军少年战四方
1984年,在中越边境老山战役中,一位年轻的班长用"向我开炮"的呐喊,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成"式的英雄壮举。他就是杨启良,在166高地附近的激烈战斗中,他带领12名战友成功夺取阵地,随后独自一人与数倍于己的越军展开殊死搏斗,4小时内击退敌军4次进攻,毙敌18人,荣立一等功。1996年转业后,这位战场上的英雄选择在基层工商系统继续服务人民。从"最令人震撼骇人的眼神"到群众亲切称呼的"老娘舅",杨启良用一生诠释了中国军人"能征善战、能屈能伸"的特质,在和平年代依然闪耀着英雄的光芒。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在中越边境频频挑衅,不断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在1979年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给予越南军队沉重打击。
然而,这场战争并未让越南彻底收敛,他们很快又将目光转向了云南省文山州的老山地区。老山主峰海拔1442米,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两个关键制高点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在这片寸土必争的战场上,一个名叫杨启良的年轻人,即将谱写属于他的传奇故事。1983年,19岁的杨启良响应祖国号召,告别家乡参军入伍。
1984年7月,随着老山前线战事日益吃紧,杨启良所在的步兵第1师紧急调往战场。对于这个刚入伍不久的新兵来说,残酷的战场景象带来了巨大冲击。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但杨启良很快就适应了前线生活。他被分配到猫耳洞驻守,与战友们一起在这个又矮又窄的空间内与敌军展开对峙。
猫耳洞内环境恶劣,潮湿闷热,积水严重。战士们的衣服常年不干,身上长满疥疮,还要忍受老鼠的啮咬之苦。

为了保持警戒,战士们不得不在洞内解决生理问题。各种恶臭混杂在一起,加上空气不流通,让人几近窒息。
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杨启良和战友们的意志。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热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军人的坚韧品格。
一年的时光,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漫长。但杨启良没有被困境击倒,反而在艰难的环境中快速成长。通过出色的表现,他很快就被提拔为第1师第2团3连的班长。
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上,正孕育着一个传奇英雄的诞生。而对于年轻的杨启良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

夺取高地铸军威,一剑横空战四方
1984年3月,老山战场上迎来了一场关键战役。166高地是越军长期盘踞的重要据点,他们以此为基地不断对我军发动突袭,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改变。
连长挑选了包括杨启良在内的13名精锐战士,组成一支突击小队。杨启良临危受命,担任这支小分队的指挥官,肩负起夺取166高地的重任。
3月8日,经过周密部署,突击小队在166高地边缘展开秘密侦察。他们观察敌情,制定战术方案,等待进攻命令。

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我军炮火开始对越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杨启良带领突击队员们果断发起冲锋。
这次突袭打了越军一个措手不及。面对我军迅猛的进攻,越军抵挡不住,被迫撤离阵地。
但杨启良深知,这只是战斗的开始。他立即组织队员构筑工事,加强防御,把13人分成多个小组,分别占据关键据点。
果然,当天夜幕降临后,越军就发动了第一波反扑。战士吴天平及时发现敌情,向杨启良报告了敌军动向。

杨启良指挥战士们隐蔽待机,等越军摸上阵地后,突然发起反击。手榴弹的爆炸声在敌群中此起彼伏,打得越军措手不及。
在夜色的掩护下,我军战士灵活转移,不断改变射击位置。越军在黑暗中找不到我军确切位置,只能盲目扫射。
这次突袭战斗,以越军仓皇撤退而告终。但越军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他们随后又发动了数次小规模进攻。
杨启良带领战士们连续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经过一夜激战,战士们都已疲惫不堪,杨启良安排战士们轮流休息,保持战斗力。

越军在屡次进攻受挫后,改变了战术。他们将目标转向了166高地旁的一处无名高地,企图通过占领这里来实施包围作战。
3月9日夜晚,大批越军对杨启良率领的5名战士驻守的阵地发起猛攻。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5名战士沉着应战。
他们不断变换射击位置,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构筑起了一道火力屏障。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我军战士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
连续击退敌军三次进攻后,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杨启良的突击小组已经伤亡惨重,3名战士因伤无法继续作战。

在这危急时刻,杨启良果断下令,让一名战士护送伤员撤离。而他自己则决定继续坚守阵地,独自阻击敌人的进攻。
一个人的力量看似微弱,但杨启良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术智慧。他在四个方位设置火力点,还用头盔制造出兵力众多的假象。
这场以一抗多的战斗,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智慧与勇气。杨启良在各个火力点之间来回奔走,哪里敌人多,就在哪里组织火力反击。
一身浴血擎天柱,万众惊叹王成还

战斗进入最关键时刻,指挥部通过步话机下达了撤退命令。可杨启良却坚定地回绝了这个指令,他在通讯中表明了誓死守卫阵地的决心。
指挥部见无法说服这位倔强的战士,立即调配炮火力量,全力支援这场孤军奋战。随着炮火支援的展开,杨启良的反击更显威力。
越军也看清了形势,这个无名高地上的中国军人寥寥无几。他们认为只要加大进攻力度,就一定能够拿下这个孤立无援的阵地。
越军开始发动更猛烈的攻势,密集的子弹扫向阵地。杨启良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手指几乎无法扣动扳机,腿上的伤口让他难以移动。

但这个年轻的战士依然在跌倒后爬起,继续投掷手榴弹,射击反击。在这场生死较量中,他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意志力。
敌军的炮火越来越密集,阵地上弹片横飞。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杨启良拿起步话机,喊出了那句惊天动地的口号:"向我开炮!"
这一刻,杨启良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成英雄的壮举。我军的炮火精准地落在了越军阵地上,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在炮火的掩护下,杨启良抓住战机,继续组织反击。这场独特的协同作战,让越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整整4个小时,杨启良一个人守住了这个战略要地。他不仅击退了敌人4次疯狂进攻,还成功击毙了18名越军。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以越军的彻底溃退而告终。当战友们找到杨启良时,这位英雄已经因体力耗尽而昏倒在阵地上。
这场战斗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老山战场。杨启良那张在战场上拍摄的照片,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最令人震撼骇人的眼神"。
照片中的他没有丝毫畏惧,眼神中只有坚定的战斗意志。这个眼神成为了中国军人不畏生死、保家卫国的最好写照。

正是这种气势,让敌人在战场上胆寒。战友们都说,杨启良就是现代版的"王成",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勇气。
军区党委和全军给予了这位英雄最高的褒奖,授予他一等功的荣誉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杨启良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参战将士英勇顽强战斗精神的褒扬。
战后验证,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杨启良多处负伤。医生检查时发现,他的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口,但他硬是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
这场以一抗多的战斗,成为了老山战役中最为传奇的战例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智慧与勇气,更成为了军事院校教材中的经典战例。

在老山战役即将结束时,杨启良因伤被转送到后方医院。但他的英雄事迹已经传遍了各个军区,成为激励一代代军人的精神力量。
重整行装再出发,为民调解显真情
1996年,战功赫赫的杨启良脱下军装,转业到家乡台州的工商系统工作。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
在工商执法岗位上,杨启良展现出了军人特有的刚正不阿作风。他秉公执法,从不徇私枉法,对每一起案件都一丝不苟地调查处理。

2010年,杨启良担任了台州开发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这个新的岗位让他有了更多机会直接为老百姓服务。
在担任秘书长期间,杨启良处理了大量消费纠纷案件。统计显示,当年他经手的121起投诉案件中,亲自调解成功的就达到了104起。
这些数字背后,是杨启良无数个奔波的身影。他走街串巷,跑遍了辖区内的大街小巷,为每一起消费纠纷寻找解决方案。
在一起汽车维修纠纷中,面对投诉人的无理取闹和推搡,杨启良始终保持着冷静。他带领工作人员详细检查车辆,用事实说话。

面对投诉人的不理解和谩骂,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没有动怒。他耐心地把投诉人带到一旁,用专业知识和法律条文进行解释。
调解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是考验。杨启良用行动证明,军人的担当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更要体现在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中。
在他的努力下,台州开发区的消费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了惊人的98%。这个数字,让杨启良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老娘舅"。
2015年,年事已高的杨启良从秘书长岗位上退下来,但他并没有停下服务群众的脚步。作为消费者协会的普通干部,他依然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

退居二线后的杨启良,反而更加忙碌了。街坊邻居有了消费纠纷,都喜欢找这位热心的"老娘舅"评评理。
杨启良从不嫌麻烦,遇到群众求助,总是放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说,和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相比,调解纠纷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
从166高地的战斗英雄到百姓信赖的"老娘舅",杨启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军人的责任担当。他用同样的热忱和专注,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群众说,老杨调解纠纷有一套。他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既讲道理又讲情理,既坚持原则又照顾各方感受。

即便到了今天,杨启良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早出晚归,为群众服务。他说,只要群众需要,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从战场到百姓中间,从军装到便装,杨启良始终如一。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军人的责任,什么是军人的担当。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转业军人的写照。他们在和平年代里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守护着人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