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张云逸将军生涯多彩,身为大将却享元帅待遇,资历深厚,参与同盟会,领导百色起义,受李宗仁敬重。他有两任妻子,第二任竟由原配擅自做主纳娶,缘由待解。
【贤良持家的原配妻子】
张云逸,原名张运镒,1892年生于广东文昌贫苦家庭。父母节衣缩食供其读书,后父母与两弟病逝。16岁,他投奔叔叔赴广州,考入陆军小学,踏上军旅之路。
张云逸勤勉好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成最年轻会员。1911年参与辛亥革命。1913年,他自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赴海南岛组织革命,同年娶同乡王碧珍为妻。
张云逸虽已婚,却专心革命,少归家,家中事务皆由王碧珍打理。王碧珍自觉愧疚,因婚后仅育有女张琼,无子嗣,欲为张云逸续弦,遂留意到年轻女子韩碧。
韩碧出身没落地主家,历经苦难,曾做童工受压迫,后习理发,技艺精湛。王碧珍欲撮合其与张云逸,韩碧震惊,因这仅是王碧珍一厢情愿,张云逸并不知情。
韩碧屡次推辞:“若大哥不允,岂不扰了你家?”王碧珍毫不在意,“你心地善良,又貌美如花,他怎会不应?”
张云逸专注革命,不顾家事。王碧珍自觉可做主,说服韩碧羞涩应允。韩碧内心亦盼安稳家。王碧珍未告张云逸,仓促以公鸡代新郎,与韩碧拜堂成婚。
一日,张云逸风湿性关节炎发作,返乡归家,见韩碧烧火做饭,不解其身份,询王碧珍。王答是小妾,道出缘由。张云逸闻言大怒,斥妻行事荒唐。
张云逸拒绝亲事,韩碧担忧成真,泣不成声。王碧珍也为未育子而泪下,张云逸却满足于有女。虽不在意,但拗不过王碧珍,他只得应允。
我时刻面临战死沙场的风险,若真如此,岂不连累了韩姑娘!
韩碧闻张云逸言,心生钦佩。她历经世事,罕见如张云逸般正派之人,觉其可托终身。然张云逸亦陷两难,欲送韩碧离开,却已有夫妻之名,对韩碧不公。
张云逸在广州养病时,韩碧细心照料,两人渐生情愫。1924年,韩碧诞下张云逸之子,却不幸夭折。在张云逸与王碧珍的慰藉下,韩碧逐渐走出伤痛。
【聚少离多,历经磨难】
1926年11月,张云逸秘密入党。四·一二政变后形势严峻,他鲜少与家人相聚。1929年5月,张云逸赴港见韩碧,韩碧携襁褓中儿子相见,称父子尚未谋面。
在香港相聚数日即将分别,张云逸将赴广西执行秘密任务。他望着妻儿,满心不舍:“刚团聚便离,愧对你们。”韩碧理解,但孩子尚未起名,张云逸承诺道。
命名为远之,寄寓其健康成长之愿,并期望他未来能有远大前程。
张云逸、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后赴中央苏区长征。王碧珍、韩碧的丈夫在外,生活艰难。她们隐居广州,韩碧理发,王碧珍顾家,后全心照顾张远之,抗战中王碧珍不幸遇难。
1937年,张云逸赴港开展抗日工作,重逢韩碧母子。韩碧视此为转折,投身革命。张云逸调往武汉,韩碧欲随行,张以安全为由拒,承诺安顿后接他们团聚。
韩碧寻夫路险,1939年7月随叶辅平赴新四军军部未果,后加入。次年,国民党袭新四军,韩碧等转至江北时被扣,她坚决不屈,国民党欲用其要挟张云逸。
张云逸闻妻被俘,愤而电国民政府,斥顽固派恶行,要求释新四军官兵及家属。电报无回音。至1940年9月,经周恩来等努力,韩碧被释,见张云逸,泪下。
【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治理广西成效显著。韩碧任保育院院长,工作出色。张云逸病倒后,韩碧辞职照顾。后收弟弟信称被划为“地主”,她不解且忧虑,恐加重张云逸病情,渐致精神不宁,夜常与张云逸争吵。
张云逸目睹一切,内心深感痛苦。面对将韩碧送至精神病院的建议,他坚决反对,断然拒绝此提议。
韩碧同志随我数十年,历经艰辛,未尝安稳。送她至精神病院,远离我们,将失亲人慰藉,不仅难愈其病,反或使之加重。
韩碧曾照料生病的张云逸。今韩碧病,张云逸亦全力照顾,陪她散步、聊天、玩乐,定期就医。其悉心呵护下,韩碧情绪渐稳,病情好转,后任张云逸生活秘书。
1959年,张云逸唤儿张远之代笔,为韩碧写“退休申请”。张远之完成后抬头,见父亲泪眼婆娑。张云逸坦言:“我或不是好丈夫。”他曾言大将军衔韩碧功劳占半,韩碧付出良多。
张云逸待人和蔼,常告诫身边人员要平易近人。有客来访,警卫员隔门讲话,张云逸批评其不礼貌。秘书张广华患肝炎欲调离,张云逸却让其病愈后再走。
张广华回忆道,将军一直对他很好,平日里待他如同兄长,关怀备至。
1974年11月,张云逸逝世,终年82岁。十年后,韩碧在临终时呼唤张云逸之名,并留下遗愿,期望能与张云逸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