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我国死磕了70年,成效如何?

森罗万象的原创 2024-12-16 13:48:42

综述

这是不是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苍凉而萧条,地表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只有稀疏的草丛和少量灌木点缀其中,难掩那严重的水土流失痕迹。

但我如果要告诉你,下面这张图是现在的黄土高原,你会不会感到难以置信?这片水土流失严重,连联合国专家都认为“无药可救”的土地,究竟是如何蜕变为如今这般郁郁葱葱,充满生命力的模样?我们这就带你来一探究竟。

昔日沃土 沉入荒凉

很久以前,那时的黄土高原还不是“黄土”高原,而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多样的地区。这里不仅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繁衍生存的核心区域。

周朝时期,这里的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53%,人们在这里建造村庄,开垦农田,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到了战国时期,铁器的普及让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是高原南部的关中平原和汾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开始被开垦成耕地,原本的自然植被逐渐被人类的农田取代。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下降到40%。自宋代以后,随着人口激增和农业需求不断增长,过度开垦和森林砍伐也逐渐加剧。

明清时期,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下降至15%;清末民国时期,大量人口逃进高原腹地,毁林开荒,开垦田地,砍伐森林的情况愈加严重。到了建国初期,植被覆盖率已经低至可怜的6.1%。

这一切的变化,为高原水土流失埋下了隐患。这里的地质结构非常特殊,土壤含沙量大,降水不均匀,地形陡峭。每到雨季,山坡上的水流就像脱缰的野马,迅速冲刷掉覆盖在土壤上的薄层,使得原本松散的黄土暴露出来。

再加上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过度耕作,水土流失的速度越来越快。大量泥沙被冲进黄河,形成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曾尝试通过建设淤地坝来减缓水土流失,但结果却加剧了洪水问题。20世纪末,政府深刻地意识到,若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这片土地可能永远无法恢复曾经的绿意和丰饶。

水土共治 绿色复苏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界受阿尔卑斯山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启发,结合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为黄土高原的治理难题开出了新的“药方”:将植树造林,农业生产与淤地坝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综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在具体治理措施上,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首先是植树造林,恢复高原植被。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了全球最大的“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工程。

截止2017年,已投入资金4500亿元,约4.47亿亩田地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范围涉及13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增加的生态服务价值超1万亿人民币。

政府和地方各级部门还组织了大量的植树造林和荒山绿化活动。尤其在延安,右玉等地,人工种树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通过种植特定树种,如刺槐,杨树和油松等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水土流失。

除了植树造林外,小流域治理和梯田建设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地方政府通过修建梯田和筑坝拦沙,来防止雨水冲刷带走土壤。这不仅有效提高了农田的水土保持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耕作面积,提高了农田的生产力。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还在一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水土保持设施,比如淤地坝,蓄水池和各类水利工程等。这些设施有效减缓了水土流失,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在黄土高原的一些干旱地区,蓄水池不仅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水源,还为当地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绿意回归 经济腾飞

深入治理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据官方统计,截止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从1990年的45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3.42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也大幅提升,由1991年的31.6提升至65%以上。

以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延安为例,截至2021年,延安市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 63万平方公里,治理覆盖率达56.6%。与此同时,全市年均向黄河输送的泥沙量也显著下降,从90年代的2.58亿吨减少到如今的0.13亿吨。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榆林市。建国前,榆林城区周围有1048座沙丘,黄沙漫天,居民出门时不得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经过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如今榆林的植被覆盖率已从0.9%提升到了36%,同时已建成了300多个植树基地和50多个典型示范区。

植被恢复了,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水质也改善了,农业产值也随之大幅增长。近年来,榆林市在黄河沿岸打造了170多万亩的红枣基地,粮食产量也稳居全省第一。仅2021年,榆林市高西沟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就突破了16.8万元,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851元。

黄土高原上,还有很多如延安,榆林这样的地方,曾经的沙丘和黄土如今变成了丰收的农田和生机盎然的绿地,许多农村地区通过绿色农业,生态产业的转型,摆脱了过去单纯依赖传统种植和畜牧业的困境,不仅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生活质量也显著改善。

结尾

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瘠,干旱,荒凉的“不毛之地”,而是一个走向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的绿色新天地。这一变化,正是中国政府生态治理政策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成果。

经济与生态齐头并进,绿水与蓝天交相辉映,百业兴旺,生机勃勃,这就是今天的黄土高原。正所谓“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黄土高原的变革无疑是最好的佐证。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