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仁在国军时只是中将,为何起义后,反而获得了我军上将军衔?

可爱的夏天 2022-03-01 09:45:30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780期。1955年全军授衔,陈明仁被评为开国上将。其实陈明仁当时加入我军的时间不长,并且一生也没有入党。1949年8月,陈明仁通过率军起义的形式转换了立场及阵营,而他在国民党军任职时,最高只获得了陆军中将军衔。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将近1000名中将,所以这个级别并不稀奇。这样一位后期起义而来,对我军建设和发展的贡献都比较有限的将领,怎么反而获得了比之前更高层级的军衔呢?要知道我军开国上将一共才只有57个人。

能够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的,原则上是正兵团级以及一部分贡献突出的副兵团级将领。1952年全军干部评级时,陈明仁已经是正兵团级,其实三年后获得上将军衔也合情合理。他在国军时期是陆军第1兵团司令官,国军和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兵团规模基本上是同一等级。而起义之后,陈明仁担任我军第21兵团司令员,至于该兵团后来被缩编为陆军第55军,那是军队建设的特殊情况,并不影响陈明仁的干部级别。

陈明仁获得开国上将军衔,在所有起义而来的国军将领当中,属于军衔最高的一档了,另有陶峙岳和董其武,1955年也被评为上将。陈明仁具备大多数起义将领所没有的特征:他是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的,而黄埔系是国民党中央军的根基,也就是老蒋起家、壮大所仰仗的骨干力量。

陈明仁是蒋军最得力的战将之一,这种名将发动起义,一定程度上是对蒋军军事基础的动摇,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能够刺激更多国民党高官起义投诚,加快解放进度。所以关于陈明仁的地位和待遇问题,一直是中央非常重视的。在1949年8月长沙起义之前,主席便让我方谈判人员给陈明仁带话:他起义之后的官阶一定不会比之前低。可以说1955年授衔,也是对主席这一承诺的兑现方式。

另外,陈明仁将军选择的起义实际也非常好,更加突出了他的作用和贡献,对于建国后的个人地位提升是有利的。因为49年8月,桂系白崇禧所部在华中地区的实力还很强,我军四野部队已经南下,虽然在绝对实力方面足以战胜对手,但却很可能要付出较大的伤亡,才能一路从湖北打到湖南、广西解放中南地区。

我军兵临湖南,陈明仁在关键节点带着一个兵团的国军嫡系部队起义,无疑减少了这种可能的伤亡代价,也使得白崇禧的整体防御部署被打乱,加快了桂系部队被歼灭的进度。所以陈明仁领导的起义,和后来西南战役时国军各兵团司令蜂拥投诚的情况有很大区别,是“实打实”的贡献。陈明仁这时候带过来的3.6万人,甚至比8万人、10万人都要管用。

除去陈明仁能力、贡献的因素之外,还有一点相对较深层次的原因:国军的军衔和我军建国后首次授衔的级别并不对等。国民党军衔制度比较混乱,有职务和铨叙两种序列,这导致了国军中将军衔大量积压,很多能力、战功、职务已经达到上将级别的人,军衔方面却升不上去。陈明仁是黄埔一期生,又是解放战争时的国民党主力兵团司令官,加上在东北防守四平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突出表现,按说已经是国民党陆军上将水准的将领了,但是军衔却停留在中将。和他一样的,还有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一大批人。

国军最高的军衔是特级上将,只有一个人。抛开此人不谈,国民党一级上将大致对应的是建国后我军的元帅军衔;二级上将对应我军的大将,所以国民党军大陆时期的中将,有一部分人就可以对应我军建国后的上将军衔了。这一军衔对应情况,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陈明仁作为起义将领,反而从原来的国军中将变成了我军上将。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4 阅读:2919

可爱的夏天

简介:带你们走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