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俗话说得好,"爱屋及乌"。对于庾澄庆老师来说,倒不如说是"爱鞋成癖"了。这位曾经靠主持节目、唱歌而走红的主持人,如今更多地被人们熟知为一个"鞋痴"。
昨天庾澄庆再次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一大堆New Balance鞋子,并表示要"断舍离"了。看着这座小山般的经典款鞋码,网友们无不惊叹他对鞋子的痴迷程度,就连普通人也难以相信一个人会拥有如此之多的鞋子!有网友打趣说,就算是蜈蚣也穿不过来这么多双鞋。
庾老师对鞋子的执念究竟从何而来?
时光回溯到2011年,当时的庾澄庆就曾在微博上晒出一大堆鞋子,并写道"妈妈发话了,不穿完不准出去玩"。看着这副委屈的模样,简直就像个被妈妈管教的小朋友。当时他晒出的照片里,鞋子随意散落一地,可见主人对它们的重视程度。
转眼间到了2013年,庾澄庆竟然亲手送了一双漂亮的New Balance球鞋给了金池。绿白两色相间,活脱脱一双"青春永驻"的战靴。
别看是球鞋,论起收藏价值也是绝对的经典款。对于一个鞋痴来说,能亲手将心爱之物赠予他人,可见其对朋友的重视程度。
庾澄庆爱收藏New Balance的事迹,在圈内早就是出了名的。
就连资深球鞋评论家张晶都曾说过,第一个认识的国内New Balance收藏家就是他。别看现在New Balance在国内已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但在99年的时候,这种鞋在国内可是凤毛麟角。
光是买到一双,就得花不少人力物力了。
庾澄庆会重视自己的每一双收藏鞋。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些鞋子虽然年代久远,保养得还是一尘不染。
鞋底干净得就像全新的一般,可见主人是如何呵护它们。每一双都是经典款,随便拿出去拍卖都值不少钱。
这些鞋就像是他的孩子一般,伴随他从青春走到中年。
他曾在微博上写道:"从青春少年到中年大叔,这些鞋子就像孩子一般,陪伴了我20多年。"每次看到他在社交媒体上晒鞋,那些鞋总是摆放在地板上,似乎被赋予了某种尊重和亲昵。
庾澄庆对鞋子的痴迷程度,还体现在他在2012年创立了自己的鞋子品牌。
为了让品牌大卖,他不遗余力地拍摄广告,甚至还请来蔡康永和谢娜来帮忙指点。可见他对这份事业的重视程度。不过即便有了自己的品牌,他最钟情的还是New Balance这个老牌子。
对于庾澄庆的鞋控行为,很多人其实都有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收藏癖,是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就像古代那些收藏瓷器字画的大家一样,他们对艺术品的珍视和痴迷也是出了名的。
也有人对庾澄庆如此大规模囤积鞋子表示不解。
毕竟一个人的寿命有限,即便庾澄庆当年年纪不大,可这么多双鞋也绝不可能在有生之年穿完。看到他断舍离时那痛苦的神情,就知道他对鞋子的依恋有多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对物品的痴迷也不无道理。
很多文化人类学家都认为,人类对某些事物的执念,实则是源于对某种文化或精神层面的追求。
比如日本人对剑道的钻研,中国文人对绘画书法的热衷等,都不仅仅是对物品本身的迷恋,更多的是对其背后文化的敬仰。
就拿New Balance这个品牌来说,它可以说是运动健康文化的代表之一。
从20世纪初创立至今,这个品牌就一直倡导着运动、健康的生活理念。很多人对它的偏好,其实也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
就拿庾澄庆来说吧,他本人就是一个健身爱好者。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锻炼,身材保持得很不错。
作为一个public figure,他无疑是很多人效仿的对象。从这个角度看,他对New Balance的痴迷,也可以理解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执着。
庾澄庆还曾在微博上分享过很多保养鞋子的小窍门。
比如鞋子潮湿后会发霉粉碎,需要及时通风晾干等等。从这些小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鞋子的那份专注和用心。
有人说这就像是对"孩子"的呵护,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我们也要认识到庾澄庆的这种极端行为是个例外。
正常人对于物品的热衷还是要有个度的。否则就会陷入躁郁的收藏狂中,不仅浪费金钱,也会影响生活。
从这个角度说,他那几次大规模断舍离,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就连网友们看到他那座"鞋山"时,虽然一片哗然,但很快就开始打趣说"就算是蜈蚣也穿不过来"。
可见大家对此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又宽容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只要不伤害他人,那又何妨呢?
庾澄庆对鞋子的痴迷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出格,这种对某种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折射出人性中一种美好的一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追求,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用一生的热忱去珍视和痴迷于某种事物,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精神寄托。就像古人醉心于书画琴棋,现代人痴迷于艺术收藏一样,庾澄庆对鞋子的狂热,不啻是对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执着。
一味地囤积收藏也是不可取的。庾澄庆断舍离的做法,其实也是出于一种自我约束和调节。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痴迷并非不可理喻,关键是要有节制,不能走火入魔,沉溺于其中而失去生活的其他乐趣。
要尊重每个人对生活的独特追求,珍视个体差异化的欲望和品味;也要有理性的自我约束,保持生活的平衡和节制,不能走向极端。只有兼顾这两方面,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积淀下的人性精神和生活智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