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饺子背后的“伯乐”易巧:当年选中饺子当导演,又有才华又穷!

小柴侃侃 2025-02-18 10:26:20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6天破百亿票房的战绩,将中国动画电影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观众为饺子导演“弃医从影”的逆袭故事热血沸腾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神话背后站着一位戴着眼镜、手握资本与理想的“幕后推手”——彩条屋影业CEO易巧。

正是这个看似文弱的85后,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动画行业“门外汉”到产业变革者的蜕变。

2015年的成都茶馆里,一场改变中国动画命运的对话正在发生。

彼时的饺子刚经历创业失败,在动画外包行业挣扎求生,而成立仅一年的彩条屋影业CEO易巧,带着一份特殊的“见面礼”找上门来。

饺子学生时代创作的16分钟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已在国内外拿了30多个奖项,但它的创作者仍在为商业广告绘制分镜。

这场会面中,易巧抛出了一个让光线传媒高层震惊的决定:他要押注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疯子导演”,打造一部颠覆传统的动画电影。

面对“人物形象太丑”“故事太暗黑”的质疑,易巧在董事会上撂下狠话:“如果修改哪吒的黑眼圈设定,我就辞职。”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源于他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中国动画不缺技术,缺的是真正刺痛时代的价值观。

当《哪吒1》进入制作阶段,易巧面临的是一场工业化生产的破冰实验。他将1400多个特效镜头拆分给20余家团队,甚至专门开发项目管理软件协调进度。

在“申公豹变豹子头”的特效师因反复修改离职时,易巧说服新公司老板让该员工继续负责,最终成就了影史经典镜头。

这种“既要工业化流程,又保创作纯粹性”的平衡术,在《哪吒2》中达到新高度——5年制作周期里,他创造性地采用“项目轮作制”,同步推进《姜子牙》《深海》等项目形成“风险对冲池”,既保证创作质量,又维持资本流动性。

资本与匠心的博弈背后,是易巧对产业生态的颠覆性重构。

在武汉光谷,他设立的动画人才孵化基地采用“工作室+院校”联合模式,参与《哪吒2》制作的团队首次接触到了好莱坞级流程管理系统。

针对海外软件垄断,他推动研发自主动画引擎“乾坤系统”,使得《哪吒2》中“洪流对战”场景的1.2亿个粒子特效得以实现,这套后来开源的系统直接促成2024年中国动画制作效率提升40%。

而在全球化布局上,《哪吒2》衍生品的“区域定制化”策略展现惊人巧思:

东南亚市场的敖丙手办融入当地图腾,欧美版哪吒战甲注入赛博朋克元素,这种柔性文化适配让国产IP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海。

光影之外的易巧,更像是个带着计算器的理想主义者。

他提出“笨功夫经济学”,在彩条屋的KPI体系中,“技术专利数”和“人才留存率”的权重远超短期收益。

《哪吒2》制作期间,技术人员被允许用20%工时进行自由创作,由此诞生的布料模拟算法竟成了行业新标准。

面对AIGC浪潮,他一边在“人机协作实验室”用AI将饺子修改镜头的效率提升6倍,一边在四川泸州建设动画公益教育基地,用“观影+实践”模式培养3000余名乡村儿童。

这种“既要登顶科技高峰,又要播种梦想火种”的双线战略,正是他对动画产业社会价值的独特诠释。

当《哪吒2》票房剑指160亿,易巧已悄然启动“中国神话宇宙”计划。

从当年那个为《大鱼海棠》票房失利彻夜难眠的行业新人,到如今手握产业命脉的操盘手,他证明了资本与艺术并非对立——真正的变革者既能看懂财务报表,也听得见创作者的呐喊。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对“疯子与伯乐”的组合,正在用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改写着整个中国动画的命运剧本。

0 阅读:12

小柴侃侃

简介:社会热点,不一样的角度,相信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