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第61期
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发给各州的要求讨伐董卓的书信,寄到了冀州牧韩馥那。这位冀州牧韩馥正是董卓在两个投靠他谋士建议下,起用的地方大员中的一个,而且是排位在第一的那个。在董卓起用的那一批人中,只有韩馥被任命为了拥有地方军政民大权于一身的州牧。在当冀州牧之前,韩馥是九卿之一的御史中丞。

图1、百科里的韩馥画像
收到桥瑁伪造的书信之后,韩馥没有立即做决定,而是先找来幕僚商议。找谋士商量无可厚非,可韩馥一开口说的这话,就暴露了他的处境和偏向:“当今我们是应该帮助袁绍呢?还是帮助董卓呢?”确实韩馥的处境很尴尬,他是因为董卓的提拔才能当上这冀州牧,可他又是袁家的门生故吏,在仕途中一定也得过袁家的帮助和支撑。这时的韩馥,确实是应该左右为难。
此前,董卓为了修复与汝南袁家的关系,在袁绍挂印跑出洛阳之后,封袁绍为渤海郡守,而这渤海郡就在冀州的管辖范围内。按照诞生州牧之后的职级序列,袁绍是在韩馥的制下的。有这么个不安省的主在自己治下,为了防止袁绍有异动,韩馥派了不少人去监视袁绍。而这一回,韩馥忽然拿出了一个很中立的问题,到底是该帮袁绍还是董卓呢?显然这一回,韩馥已经将天平的一端倾向了袁绍。

图2、讨伐董卓各路大军会师
韩馥更倾向于袁绍,和袁家的关系比董卓有更深渊源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大势。董卓在京城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得人心,靠近洛阳的几个州的州牧、刺史、郡守们,这一会可能都已经在蠢蠢欲动了。想必韩馥肯定也看到了这一点,再加上收到桥瑁伪造的信。韩馥知道讨伐董卓的号角就要吹响了。当然,想必董卓仅仅依仗军队武力,袁家的影响力更大更透彻,对韩馥的吸引力也更大。
正是这样的考虑,让韩馥问出了这句话。但问这句话的韩馥,一样暴露了他依附性的性格,以及他的短浅目光。身为州牧,却还想着帮袁绍还是董卓,此时的韩馥还还没有意识到州牧是这个独立性多么强的职位。正是这样的性格,以及短浅的目光,韩馥只能面临自己悲剧性的命运。

图3、讨伐董卓军队商议军情
韩馥问出这句话之后,他幕僚里的一位说出了更彻底的话,想必这位幕僚也是看透了韩馥的小心思。他的这位幕僚从事刘子惠是这样对他说的:“如果是兴兵那就是为国家,说什么董卓、袁绍?”一句话让韩馥面红耳赤,但同时给了韩馥一个更高尚的借口——讨伐董卓是为了国家、为了大汉,不要再打你那个小算盘了。
韩馥的这个谋士,思虑倒是挺周全,接着给韩馥建议道:“用兵是天下最忌讳的事,因此不要当挑头的那一个。我们应该等等看其他州,一旦有忍耐不住的起兵,我们就跟上。我们冀州的势力是最强的,到时候得首功的一定是咱们冀州的。”韩馥听后很是同意,然后就写书信给袁绍,诉说董卓的可恶,并表示愿意和袁绍一起举兵。就这样董卓任命的最重要的地方大员冀州牧韩馥,加入到了讨伐自己的行列里,原来是帮助董卓在积极防范袁绍的,如今却在劝袁绍赶快造反。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