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父亲的足迹
■廖平洋
三千里川藏线,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穿越巴蜀盆地,直抵雄浑壮美的川西高原。这条公路不仅以曲折险峻而闻名,更因它见证了高原军人的英勇牺牲与无私奉献,而被誉为“英雄之路”。漫天飞扬的尘土,随着车轮的深深碾压而飘向远方,而每一道车辙都仿佛是生命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刻下的不朽篇章。
曾伟,这位我采访中偶遇的川藏线上的汽车兵,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走过父亲走过的路。”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里闪着刚强而湿润的光。我想,他已经找到了一把钥匙,可以走进英雄父亲的人生故事,感受父亲的精神世界了。
“妈妈,为什么我不和爸爸同一个姓呢?”上小学后,逐渐明白事理的曾伟终于鼓起勇气向母亲提出了这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
母亲放下手头的活计,沉默了片刻,然后用满含热泪的眼睛,凝视着曾伟,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你的亲生父亲是个真正的英雄。”
从母亲的叙述中,曾伟了解到,他的父亲曾明是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某次执行高原运输保障任务,他驾车翻越险峻的折多山时发生了意外,英勇牺牲。当时,父亲的战友们强忍悲痛,决定暂时隐瞒这个残酷的真相,直到曾伟降生一个月后才将消息告知母亲。
母亲说到这里,声音哽咽了。曾伟感觉胸口像被巨石压着,透不过气来。他不知该如何回应,只是愣怔地看着母亲颤抖的背影,视线逐渐模糊。
后来的某一天,曾伟在家中搜寻旧物,偶然间在抽屉深处发现了一张尘封已久的照片。照片上,一名年轻男子身着笔挺的军装,站在一棵葱茏的大树下,笑容灿烂而温暖。阳光轻柔地穿透层层枝叶,斑驳地洒在他的肩头,为他的脸庞镶上了一圈金色的光晕。曾伟凝视着这张照片,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情感波澜。
他从未亲眼见过父亲的面容,然而照片上那温暖的笑容却深深刻进了他的记忆中,既陌生又熟悉。泪水悄然滑落,模糊了照片上的影像。他对着照片低唤:“爸爸……”声音虽轻如微风,却蕴含了他内心深处所有的思念。
这张照片被他细心地收起来,陪伴他踏上每一段旅程。虽静默无声,却传递着深沉的守护与永恒的陪伴。在他的心中,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同时,他也开始领悟到母亲口中“英雄”二字的真正含义与分量。
自那以后,曾伟主动与父亲的战友们取得联系,期望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更多关于父亲的往事。战友们告诉他,川藏线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公路,更是一条充满艰险与挑战的生命线。“车过折多山,犹如穿越鬼门关。”这句在川藏线上流传甚广的俗语,让曾伟深刻体会到了父亲当年所走的路是何等的凶险与艰难。
2012年,曾伟高中毕业,他向母亲表达了自己想要参军、到父亲生前所在汽车部队服役的强烈愿望。那一刻,母亲脸上和眼睛里闪过一丝不舍和忧伤,她似乎在做着最艰难的选择。终于,她还是点头同意了。
曾伟清晰地记得自己首次执行任务时的情景。那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像父亲当年那样,细致地检查车辆,认真地擦拭挡风玻璃和轮胎,做好了出发前的一切准备。
尽管如今的路况已有所改观,但高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仍然对汽车兵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当他驾车行驶在折多山段时,灰白的雾霭如同无形屏障笼罩群峰,车辆只能缓缓前行。每一次贴着悬崖转弯时,他都紧张地屏住呼吸,生怕有任何闪失。
夜幕降临,兵站沉浸在寂静与寒冷之中。曾伟躺在床铺上,从贴身的口袋中小心翼翼地摸出那张父亲的照片。“爸爸,你当年走这条路的时候,也会觉得它难走吗?”曾伟对着照片喃喃地说。
一束月光从窗外照进来,曾伟觉得那是父亲温柔的目光正凝视着自己。沉浸在如水的月光里,他的思绪飘向遥远的过去:多年前的某个夜晚,父亲或许也曾在这个兵站驻足歇息,也许就在这间屋子里,他靠着窗边,沉思着即将执行的任务路线,又或许,在无尽的夜空下,他正满怀深情地思念着还未出生的孩子。
倏然间,一股暖流涌起,曾伟感觉到自己与父亲的心竟贴得那样紧。父亲无法给予他回答,但曾伟知道父亲一定希望他成为一名勇往直前的汽车兵。
川藏线依旧漫长而艰险,但曾伟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他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英雄之路上,与父亲共同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本文刊于2025年3月31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编辑:李玉洁
主编:张诗梦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