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到周总理的骨灰,我们是不会走的!”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遗体火化后,北京的群众都不愿离去,邓颖超见此情景,吩咐卫士:“你们带着骨灰从长安街的地下通道走......”死后火葬、不保留骨灰是周总理早年的夙愿。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丧葬制度中,都是实行土葬的。解放前只要走出城镇一看,就会看到大大小小无数的坟堆。这些坟堆侵占了多少山林、沃野、良田。解放后,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周总理和毛主席就主张改变这种传统的丧葬制度,提倡将土葬改为火葬。1956年,党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倡议实施火葬,周总理是带头响应者之一。2年后,周总理专门派人到重庆,将抗战时期葬在那里的父亲和邓颖超的母亲,以及重庆办事处的一些死去的同志的坟墓平掉,进行深埋,让地面重新种上庄稼。60年代以后,周总理的思想又更进了一步,他在国务院上的一次会议上说:“人死后为什么要保留骨灰?把它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喂鱼。”此外,周总理病重以后,还留下遗言:现在对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做一点贡献也是好的。周总理逝世后,其妻子邓颖超向中央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骨灰不保留,要撒掉。”中央也批准了邓颖超的请求。1月11日遗体火化后,没想到的是,北京群众都不愿离去。有的群众还说:“不见到总理的骨灰,我们是不会走的。”其他群众也纷纷附和,并堵塞了出口。邓颖超见此情景,害怕引起事故,就吩咐卫士高振普说:“你们带着骨灰从长安街的地下通道走,我去安抚群众的情绪!”就这样,一行人才摆脱了困境。1月15日的追悼告别仪式,首都群众都来到了人民大会堂。下午时分,追悼会结束。但是,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在那哀思笼罩的十里长街,却仍然站满了许多不愿离去的人们。他们迎着凛冽的寒风,噙着悲痛的泪水,关切地注视着大会堂的每一个动静,这才有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景。晚上七点半左右,张树迎从邓颖超手里接过骨灰盒,利用夜幕的掩护,向东驶去。大约八点左右,夜更黑了,邓颖超一行人来到了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一架苏制“7225”飞机安静停放在众人眼前。随后,执行撒骨灰任务的同志带着骨灰盒上了飞机。由于邓颖超体力不支,只能被工作人员搀扶着,向飞机挥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几个小时后,周总理的骨灰就撒在了北京上空、密云水库上空、海河上空以及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的上空。参考资料《深切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钱嘉东 要文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