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社会都开始厌老,是否也像这部影片的女主一样在自毁呢?

影视左右 2025-02-13 22:34:35

《某种物质》是一部有经典电影潜质的影片,但结果却止步于二流水准。

影片讲述的故事比较简单,一个年近50岁的好莱坞过气女明星伊丽莎白(黛米·摩尔 饰),因为不再青春貌美,即将饭碗不保。

为了保住事业,伊丽莎白冒险选择注射“某种物质”来让自己恢复“青春”,结果不过是走向一条残忍、恐怖的自戕之路。

过气女明星千方百计想要重新博取关注的题材并不少见,但《某种物质》实现女主目的的方式和故事走向还是比较新颖、大胆的。

不同于常见的各种明争暗斗、互相制衡,影片中的女主伊丽莎白只是冒险选择了一种能够重返青春的实验药剂。

她确实如愿了,却不是以她期望的方式。

按照说明注射药剂后,女主从自己的身体里分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名叫苏(玛格丽特·库里 饰),年轻、貌美、充满无限活力。根据实验规则,年轻的副本苏和母体伊丽莎白必须每7天交换一次人生才能维持平衡。即7天内,当母体作为人吃喝拉撒睡时,副本就必须处于沉睡状态,反之亦然。

副本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女主的事业。随着副本欲望的膨胀,开始逐渐掠夺母体的养分,打破了7天换身的平衡原则,从而为母体和副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而母体与副本关于“人生的争夺”则成了影片的主要矛盾冲突。

作为一部恐怖片,影片中的很多场景足够恐怖、血腥,甚至让人恶心。但这些并不算影片的不足之处。影片真正的问题在于太聚焦主角个体的青春焦虑与挣扎,没能在主题探讨深度上,触及并戳破更本质的社会性偏见。

一个没有自我、内在空虚、精神匮乏的50岁过气女明星,听到自己即将因为青春不再事业不保时,开始恐慌,并对自己丧失信心甚至完全否认自我存在价值,于是成了一个“完美实验对象”。

对于主角而言,这种孱弱的设定虽然不够有魅力,但勉强可行,毕竟伊丽莎白属于演艺行业。只是女主的这种设定不具有普遍性。毕竟,演艺行业对年龄、身材、容貌的要求远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苛刻很多。也因此,影片对女主恐老症的探讨,女主所经历的痛苦、折磨,无法直接引发更大范围的共鸣与探讨。

但事实是,恐老、青春焦虑、容貌焦虑已经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虽然整个社会都在假装年龄不重要,假装每个年龄段都可以很美,但很多人骨子里却在吹捧青春至上,并在很多方面扼杀大龄女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要素。

其实,影片也不是没有扩展探讨的意图。

很明显,影片中,参与实验的不止女主一人。影片最可惜之处也在这里——并没有展开女主与其他实验对象的联结,也没有展开其他参与实验的人的故事情境。以至于影片的所有情节走向都是关于女主的个人叙事,并用了大量篇幅宣扬年轻貌美的肉体对大众的诱惑力,大大削弱了女主为了保留身体中最美好的形象,不惜自毁的故事分量。

这种囿于女主个体叙事的选择也掩盖了社会对大龄女性系统性歧视的深处恐怖。这种恐怖包括有些被规训的女主自己不爱自己,不能接纳变老、衰退的自己,甚至排斥变老、衰退的自己。就如影片中的女主一样,即便从自己身体中催生出一个更年轻貌美的自己,还是会被更年轻的自己厌弃与凌辱。

此外,影片过于宣扬青春貌美的诱惑力和感官刺激,会加重观众情感上对青春的渴望以及对衰老退化的厌恶,这种无形的精神影响是恶劣甚至恶毒的。

当一个社会都变成影片中渴求青春貌美的女明星及其老板时,当一个社会开始厌老时,这个社会是不是也像影片里的女明星一样,正在自己排斥自己,自己摧毁自己呢?很可惜,这是影片没有触及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