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味道|西江月.定兴县杨村耳朵眼火烧

刘思远啊 2025-02-24 09:01:14

河北定兴杨村有这样一种火烧,形状不像耳朵眼却叫耳朵眼火烧,源于它家火烧铺的形状,远远看去活像一个耳朵眼,时光更替来往的客商都记住了这个地方的味道,经历百年传承依然保持最初的手艺。

定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的时候,在今天固城镇这块地方修建了范阳县,后来到了金朝大定年间改成了定兴县,光是这个名字里就满满含着当时皇帝想要国运兴盛的心愿,随着时间推移这块地方逐渐变成今天的定兴县,这里的杨村正好处在拒马河边上,眼看着河岸边人来人往,码头热闹非凡,商人们走南闯北却总忘不了这里的火烧味道。

定兴虽然地处偏僻但拒马河这条水路给它带来了繁华,来往的客商把这里变成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或许正是这种天然的气候跟环境,才让杨村的面粉有着一种特殊的口感,做出来的火烧比别处都要香脆可口,一代代手艺人凭着这份手艺在杨村立足,慢慢把火烧做成了这里的一张名片。

当年慈禧太后慌不择路逃出北京城,恰好路过杨村旁边的北河店,尝过一口杨村火烧觉得味道不错,等回到宫里就派人去找杨村的师傅,可那些不懂事的太监竟然把天津杨村的师傅带进宫,从此宫里流传的火烧全变了味道,这个乌龙闹得虽然有点遗憾,却让杨村火烧保持了最初的清淡本味。

杨村的码头已经变成了历史,但这份火烧的手艺一直传承下来,即便制作工序繁琐也从来没有偷工减料,每一步都按着老辈人的方子来,首先得选用杨村本地的小麦面粉,和面的时候加一点盐巴,这样出来的面团又结实又有韧劲,醒发完了以后更显得浑厚饱满。

这种火烧也不是一次就能烤好,得先把面饼在铛上烙到八成熟,然后再放到炉子里烤,这样烤出来的火烧外面金黄里面分层,一口咬下去又酥又脆,看似简单的做法里面却藏着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得按部就班慢慢来。

老一辈人把这份手艺传下来不容易,年轻人现在做事讲究快,可是做火烧这活偏偏慢不得,得像老人那样沉得住气,一点一点把每个步骤都做到位,否则就做不出那种外酥里嫩的口感,也许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才让杨村火烧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味道。

现在的杨村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码头早就没了往日的热闹,街道也换了新模样,但老店铺的门脸还是那么窄小,里面狭长的空间依然像个耳朵眼,这个名字就这样一直沿用下来,成了杨村火烧最特别的标志。

那些年杨村靠着水运生意兴旺,来往的商人带来了各地的口味,但最终留下的还是这种本地特色的火烧,它不像其他地方的美食那样靠特别的配料取胜,就是用最普通的面粉,凭着独特的手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

商人们走过的码头已经成为回忆,但火烧的味道还在继续,每天清晨炉子里升起的炊烟,飘散出来的香气,都在诉说着这个古镇曾经的繁华,那些忙碌的身影虽然已经远去,可是这份传承了几代人的手艺依然鲜活。

杨村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但耳朵眼火烧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讲述者,用独特的味道诉说着这个地方的故事,那些流传的诗词歌赋里记录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段值得珍惜的文化记忆。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