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概括内容题咋分析

君达阅读理解 2024-12-23 05:47:21

少明老师原创内容

日更公众号·第1353天

阅读理解概括内容题咋分析

家长们啊,老是问我一个问题:孩子做阅读理解,简答题老答不好,咋办呢?

为啥小学、初中、高中的娃都会碰到这难题呢?

这说明啥呢?说明语文试题考的那根本能力,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样的。还有啊,好多娃在小学的时候就没把这根本能力学会,一直拖到高中也没解决。

那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到底考啥能力呢?

咋培养这能力呢?好多现代文阅读简答题,都得用到概括压缩这个基本能力。

啥是概括压缩?

就是读一段文字,先得把信息提取出来,再整合好,然后根据需求把信息有序地输出来。答简答题就是这个输出过程。要是输出得不对,就得回头重新提取和整合信息,别光练输出。

简单说,概括压缩就是——说清楚谁的、什么事。

“谁的”就是文段写的对象;“什么事”就是用最简洁的话把事件概括出来,一般别涉及结果。

就像咱们小时候做的缩句题,把复杂的句子简化成只有主谓宾的简单句子。语段概括也是类似的,把材料的主旨和基本信息提炼出来。

概括压缩能力

在各学段考试中咋体现

小学的时候,老师会让娃概括一段文字讲了个啥故事,或者主要内容,甚至直接让写中心思想。

到了初中,老师换个方式问,比如问标题或者文章里的某句话为啥这么说,其实就是看娃有没有读懂每段的主要内容。

概括归纳题是所有题型的基础,不管怎么变,都离不开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

我举个有难度的语文概括题例子哈:

传统观点认为中欧陶瓷贸易始于明代,但英国杜伦大学和故宫博物院考古所的研究表明,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就通过阿拉伯商人到了地中海,把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提前了。

写这种题,别纠结啥解题技巧,先看懂材料!用记叙文六要素来帮忙:

时间——从明代提前到唐代;

地点——中国、西欧;

人物——英国杜伦大学、故宫博物院;

起因——无;

经过——联合研究西班牙出土的陶瓷残片;

结果——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延伸到西欧。

概括题还有写句子的,原理差不多。

遇到概括题咋办?

第一步——通读材料,理解主旨;

第二步——用六要素/五“W”往上套;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整合答案。

概括压缩能力咋训练

课堂上,老师会让娃给课文分层、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主旨,这就是训练。

做练习册时,也有让娃用一句话概括新闻或故事主要内容的题,这也是培养概括压缩能力。

家长在家也能帮忙训练

比如听完新闻,让孩子概括说了谁的、啥事;孩子参加完派对,回来概括派对过程和总体情况。这些日常生活里的琐事都能拿来训练。

关键还是得读懂文本,只要读懂了写了谁的、什么事,考试咋问都能应对。

所以啊,孩子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上得随时概括、总结看到、读到的人和事,养成简洁清晰表达的习惯,考试时自然就轻松多了。一定要注重训练。

很多学生也做了不少练习,刷了不少题,但是始终不见成绩提升,根本原因是他做的都是无效练习。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练习都是以巩固方法为目的的,可很多同学根本就是在没有掌握任何方法的情况下盲目练习,甚至还幻想着通过练习反向领悟解题方法。

这就像你买了一架钢琴,在没有掌握任何乐理知识和演奏技法的情况下,坚持每天乱弹琴,然后还想着有那么一个瞬间,大脑灵光一闪,突然就顿悟了高超的弹奏方法。

第二,阅读理解的答案并不唯一,这不仅是答案的遣词造句不像理科那样精准规范,而且一个3分的考题往往会有4个及以上的答题知识点,这样4选3就至少会有3个正确答案。

所以,只凭借一个参考答案来评判练习的对错显然是不行的,基本也是无效练习。

那怎么办呢?

我们绝不会只扔给孩子一堆练习题和一个参考答案就不管了,为了让孩子能真正掌握8大考点21个题型,这套训练我们匹配了100+的在线题库,每个题库后面都匹配详细的练习讲解。

每一个讲解都包含五个环节——

一、复习解题原理

二、考题分析

三、带着孩子精读文章,提取出解题的有效信息

四、运用解题的原理方法一步步制造出满分答案

五、对整个考题进行复盘。

每一篇练习做完后,扫码就可以看到我们对这篇文章的五个环节详细的讲解比亲妈都用心。

只有选择了一套真正有效的课程,才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让孩子在阅读理解的学习中事半功倍。

-END-

我是少明老师,专注语文提分,每天日更!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