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首愁绪诗,透尽忧思,人生有力无处使有多悲痛?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4-11-17 23:11:58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在现实中,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满怀激情和信心,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

结果在历经艰辛困苦后才发现,很多事情不是如自己所愿,不是说有一腔热情和热血就可以实现的。

面对现实的冷水,不少人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甚至有些人选择了放弃,将曾经的梦想深埋心底,转而追求更为“实际”的生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转折点上,真正的勇者展现出了不凡,没有被失败击垮,反而从每一次挫折中汲取教训,将每一次跌倒视为再次站起的契机。

这些人学会调整策略,不再盲目地冲锋陷阵,而是懂得了审时度势,用智慧和耐心去开辟新的道路。因为成功往往隐藏在无数次失败之后,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持,最终汇聚成了通往梦想之巅的桥梁。

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最终的结果,更在于这一路上的风景与成长。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自我超越的见证,是生命厚度的累积。所以,学会享受过程,珍惜每一次尝试带来的心灵触动,让心灵在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和宽广。

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逐一实现时,回首来路,心中会充满感激。因为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坚持,是那份对梦想的执着与热爱,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即使面对困难也从未轻言放弃的自己。

南宋诗人辛弃疾,在面对这样的现实时候,恰巧经过江西造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抒发了自己心中之痛。

02

造口,是个地名,又称“皂口”,位于江西万安县南。造口壁,就是位于赣江西侧造口段的一处石壁。

其时,辛弃疾正任江西路提点刑狱,负责掌管刑罚一类的工作。由于公干,经过此处,他想起了几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件大事件。那就是金兵南下,南宋朝廷没有积极抵抗,皇帝反而带头“逃跑”,其中孟太后在逃跑过程中被金兵困在造口这个地方,后经过南昌跑到赣州,才彻底摆脱金兵追击。这真是耻辱!

皇家是逃脱成功了,可是这背后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站在造口高台,前朝兴衰史与辛弃疾眼前的现实有了紧密联系,所以这首诗充满了借古讽今的意味。

有谁能读懂他心中的痛?

03

辛弃疾这首词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又哀愁的江南图景。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静静地流淌,却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辛酸泪水。这些泪水,是离别的哀愁,是旅途的艰辛,更是对远方故土的深深眷恋。诗人站在江边,目光越过这滔滔江水,向西北遥望那繁华已逝的长安(指代汴梁城)。

然而,视线却被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青山所阻挡,那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只能在梦中相见。

但青山虽能遮望眼,却挡不住江水的东流。这江水,如同诗人的心,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向着远方的目标坚定前行。此刻,天色已晚,江面上泛起层层暮色,诗人的心中也充满了无尽的愁绪。他深深地叹息,仿佛在这深山中,听到了鹧鸪那哀怨的啼声,那声音,如同他内心的呼唤,诉说着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愤、思乡念亲之苦,都巧妙地融入了这壮丽而又哀愁的江南图景之中。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深沉的忧思和无尽的惆怅。

04

辛弃疾一生怀着赤子之心,想要收复失地,恢复旧山河,却一生未能如愿,死前依然含恨,令人可悲可叹。

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透尽忧思,人生有力无处使有多悲痛?

他笔下流淌的,不仅是江水之浩荡,更是心中那难以名状的悲愤与不甘。词中字字泣血,句句断肠,仿佛能穿越时空,让后人听见那历史深处的一声声无奈叹息。

辛弃疾的一生,是壮志未酬的悲壮史诗,他以笔为剑,以词为马,驰骋在收复失地的梦想之中,却终究被现实的枷锁所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不仅仅是江西造口壁的风景写照,更是他对国家命运、民族苦难的深刻同情与反思。每当夜深人静,月光洒满书案,他总会提笔,让思绪随着墨迹流淌,将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化作一首首震撼人心的佳作。

然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辛弃疾的生命之火,在无数次的希望与失望中渐渐熄灭。临终前,他的目光似乎还穿越重重迷雾,望向那片魂牵梦绕的故土,眼中既有不甘,也有释然。

他知道,自己虽未能亲眼见证山河一统,但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已化作永恒的星辰,照亮后世之人的前行之路。

05

他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很多词句,字字铿锵,句句泣血,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国家兴亡的深深忧虑。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手提长剑,胸怀壮志,却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然而,这并未使他心生退意,反而激发了他更加炽热的爱国情怀。

这样的胸襟值得学习!

即便身陷囹圄,他亦能以笔为剑,以诗为马,抒发胸中块垒,激励后世子孙。他的诗词,如同一股清流,穿透了历史的长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岁月流转,时代更迭,但辛弃疾的精神却历久弥新。在当今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或许不再需要披甲上阵,但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责任的担当与坚守,却从未改变。每当国家面临挑战,每当民族遭遇危难,总有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辛弃疾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他们或许默默无闻,或许名垂青史,但他们的心中,都燃烧着与辛弃疾同样的火焰——那是一种对家国深深的眷恋,一种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

岁月悠悠,辛弃疾的诗词与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历史的洪流中,勇往直前,不断书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