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 2023-08-30
文 | 赖瑞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省语文学会原会长)
孙绍振:
著名教育家、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北京师大版)和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出版《文学文本解读学》《名作细读》等学术专著近三十部。
孙绍振说:“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有如狗咬乌龟——无从下口。”在他揭示创作奥秘的理论体系中,既是从解读的角度,又是直击创作奥秘的解读六法为还原法、替换法、矛盾法、专业化解读法、比较法、作者身份法。
一、还原法
还原就是还原作品的创作过程。孙绍振把还原法分为感知还原、逻辑还原、价值还原。但全部基础都是原生态还原。其中,感知还原又是大家最熟悉、应用最多、也是最基础的原生态还原。所以,常常会将原生态还原与感知还原合为一谈。孙绍振关于原生态还原法的表述如下:
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看看作家对原生态如何选择排除,有什么变异,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或者说矛盾,从而进入分析,揭示作家创造了怎样的情感世界,怎样的审美境界。
艺术形象与原生态之间的关系总的可称为“变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01
弱化与强化,排除与夸张,这往往同时发生
客观对象的一些特征、现象进入作品时被弱化乃至被排除,而另一些特征、现象则被强化乃至被夸张。这是原生态还原、感知还原面对的最多的变异情况。
如《背影》,父亲的面部长相未写,这是排除,因为跟攀爬月台无关;父亲的体胖、穿戴臃肿(厚棉袍)、走路蹒跚却突出地多次写,这是强化,目的就在表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叶圣陶编写开明版教材时有个著名的设计,说,父亲送儿子上火车,半天的逗留,一路上父亲一定说了很多话,但写进文中的只有四句话,为什么?叶圣陶说,因为这四句跟父爱有关,凡无关的都不写进来。叶圣陶说这叫“取舍”。按还原法,这就是排除与强化。父亲爬月台最感人动作是“攀”。“攀”的字典义是抓住东西向上爬,如攀登、攀高、攀爬,表明月台墙体有一定高度(大概至少与攀者齐胸),双手要上举,而如仅有“攀、缩、倾”等离地悬空的动作,而无脚踩或脚蹬或脚跨或有其它辅助物等具有着力点的动作,是无法爬上月台的。但作者只记下最吃力的“攀”以及“缩、倾”,而排除了不那么吃力的“脚踩、脚蹬”等,这就是为了强化吃力感的变异“纪实”。
02
变质,客观事物的性质进入作品时改变了
如《赤壁怀古》将武将的周瑜变为儒帅,变为更年轻的周郎,就是一种质变。“月是故乡明”“情人眼里出西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质变。
03
变序,按“实”应此时出现,作品却按“需”出现于彼时
如《背影》中父亲的衣着,按说儿子第一眼就看到父亲的穿戴,按实录,应一开始就“记录”父亲的穿戴,但直到攀爬月台时才点明父亲穿了棉袍,目的就是突出父亲身子更臃肿,攀爬更艰难。
最常用的原生态还原有两种:
一是凭经验推想,依凭生活经验或从阅读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就作品本身,进行推想,上述《背影》例子基本上都是。二是凭经验无法推想的,引入历史文献、专业文献,还原历史事件,发现其变异和创作奥秘,上述《赤壁怀古》即属此例。
原生态还原操作性强、应用广泛,中小学生更易掌握,很具普遍意义,某种意义上是理解孙绍振解读方法体系的一个切入口,一把钥匙。
现简要介绍逻辑还原、价值还原:
1. 逻辑还原即情感逻辑还原,是指还原回正常的思维逻辑、理性逻辑。比如,孙绍振举例,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不合生活常理的,但正如此,才是古人说的无理而妙。
2. 价值还原:孙绍振分析李白的《下江陵》,还原一下,三峡峡谷凶险,这是科学理性价值,而《下江陵》只感觉船快而不觉凶险,这是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