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强音

文旅中国 2025-04-30 13:04:22

4月29日,在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成都世运会的筹办进展。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成都世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成都市市长王凤朝亮相发布会,就赛事筹办进展进行介绍,并与中外媒体展开深度交流。

旧馆焕新,

赛事筹备“进度条”拉满

在赛事核心筹备领域,成都世运会交出亮眼答卷:34个大项、60个分项、255个小项的竞技版图已完整勾勒,27个竞赛场馆(场地)分布于八大赛区。其中,21个场馆竞赛团队完成组建。通过25场国内外测试赛的实战检验,器材设施、组织运行、属地保障等环节已实现全流程优化。

“能改不建、能借不租”的绿色理念贯穿筹备全程。王凤朝介绍,18个既有场馆通过局部功能升级焕发新生,9个临时场馆依湖傍园搭建,没有新建场馆。同时,通过集约化采购策略,最大限度降低器材购置成本。

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上,运动员村A、B两区构建起全链条服务网络,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经过系统培训蓄势待发,500余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织就暖心服务网。今年2月上线的“世运通”App,整合赛会资讯、交通气象等功能,为参与者提供“一键式”智能服务。

反兴奋剂工作将采用“中国方案”。李静透露,赛事将启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智慧管理平台与干血点检查器材,全力守护赛事纯洁性。据介绍,本届中国体育代表团规模创历史之最,330余名运动员将涵盖专业选手、院校代表及残障运动员,全方位展现中国非奥项目发展成果。

火炬首传,

千年文韵绽放芳华

本届世运会将迎来里程碑式突破——首次举办火炬传递活动。7月26日,圣火将在三星堆博物馆点燃,开启跨越千年文明的11公里传递之旅。

金沙遗址的神秘、大熊猫基地的萌趣、武侯祠的忠义、三苏祠的文脉、兴隆湖的生态,五大特色点位勾勒出立体的天府文化画卷。120名火炬手将从优秀运动员、基层劳动者、国际友人中脱颖而出,预计6月完成选拔工作。

以体育为媒,成都精心编织多元文化交流网络。杨兴平介绍,“驻华使节四川行”“外媒四川行”等系列活动将架起国际沟通桥梁,推动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深度对话。赛事期间,宽窄巷子市井游、非遗工坊体验游等文旅线路即将上线,让参赛者与游客沉浸式感受“安逸四川”的独特魅力。

世运村内,12项非遗技艺体验工坊将开放,蜀绣针法的精妙、皮影戏的灵动、剪纸艺术的精巧,将为全球来客呈上传统文化盛宴。街头艺人表演、音乐互动派对等活动,将彰显成都“国际音乐之都”的活力。在世运广场,体育展示区、文化体验区、美食嘉年华等功能板块,将打造“一站式”欢乐空间。8月12日的“运动员之夜”,将通过文艺展演、颁奖盛典、大联欢等活动,让友谊在文化碰撞中升华。

全民共享,

文体旅消费热力“开席”

“体育赛事正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王凤朝指出,成都正构建“赛事+消费”新生态。

四川省向全球发出了“运动过节、观赛度假”的邀请,并组织开展了“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杨兴平介绍,四川省加强整体规划,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去年10月开行了“世运”主题大篷车,沿着5条线路把21个市(州)串联起来,把世运会项目的推广体验与各地赛事和节会结合起来,把赛场与景区景点、城市地标结合起来,把运动场上的酣畅淋漓与“赏美景、品美食”结合起来,累计吸引超20万名市民和游客深度参与世运会体验,带动各个地方推出了200多项“赛事+旅游”活动,推介旅游景点、商圈200多个,有力促进了赛事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

针对境外游客,成都推出系列便利化举措,21种境外电子钱包实现移动支付,重点商户支持外卡消费全覆盖。AI智能翻译屏提供14种语言实时服务。同时,25款智能机器人将亮相赛场,230余项创新产品融入赛事服务体系。

随着倒计时的钟声敲响,成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全力筹备这场全球盛会。

责编:武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