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京校外迁”要来了,上一次“京校外迁”还是五十多年前的事。
2024年2月25日,“2024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根据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未来有15所位于北京的部属高校将向河北省雄安新区疏解。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这4所高校将是首批落户雄安新区的部属高校,2023年11月,这四所部属高校的雄安校区已正式开工建设。
北京交通大学
除此之外,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的雄安校区也已获批或正在谋划筹建当中。
根据整体规划,将会有包括上述高校在内的15所部属高校陆陆续续在雄安建校区。 部属高校办学所在地的调整,将会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带来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我国985、211、双一流高校地区分布
众所周知,部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绝大多数都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我国共有2820所普通高校,但中央各部委直属高校却不到120所。
其中,北京市坐拥部属高校数量多达39所,远远超过其他任何省市。
此次新一轮“京校外迁”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河北的高教实力与厚度,尤其是能缩小河北省与高教发达地区在办学理念、教研、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
北京邮电大学
不过,此次“京校外迁”与50年前的那场“京校外迁”还是存在诸多差异。
历史背景不同第一次“京校外迁”发生在1969年至1970年间,那时正处于动荡的特殊历史时期,再加上196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高校实际上是陷入了混乱之中。
在这情况下,把部分高校解散或迁往更为安全的大后方,看似主动,实际上是无奈之举。
而当前正在谋划实施的第二轮“京校外迁”正处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和高等教育已较为普及的情况下。
1969年13所外迁高校之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宗旨不同如果说五十年前的那场“京校外迁”是被动的,那么本轮部属高校离京部属则完全是主动的,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
1969年开始的“京校外迁”是受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带有悲情色彩。
事实上也确实给当时被迁徙的13所高校师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教学仪器、设备的丢失和损坏。
这一次计划中的15所在京部属高校外迁是为了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和城市拥堵状况,也为了做大做强雄安新区。
北京科技大学 已被确定为迁往雄安办学的15所部属高校之一
高校数量和类型不同1969至1970年间,共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13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院校迁出北京。
1969年外迁中的中国矿业大学(当时改称四川矿业学院)
第二轮计划迁往雄安的在京部属高校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内共15所,虽然具体名单尚未完全公布,但肯定不会像第一轮那样主要外迁农林地矿油电等类型,将会有更多理工类顶尖高校为雄安发展注入科技活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办学模式不同五十年前被迫外迁的13所高校,几乎都是以完整建制的方式离开北京,尽管有些学校设有北京留守处,但实际上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根据目前透露出来的消息,第二轮“京校外迁”都将按照“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换句话说,这些部属高校只是在雄安设校区而已,而非真正的外迁,学校本部和注册地仍旧在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影响力不同第一轮“京校外迁”主要去向为陕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前后涉及的省份多达十来个。而这一次主要是迁往河北省雄安新区。
从结果推论,五十年前13所外迁的“京校” 真正完整建制回京办学的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4所,其余9所,要么以完整建制留在当地,要么以两地建校模式留在输入地。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高教水平的提升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合肥市从原先较为靠后的省会城市到如今的科技之城,中科大在里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隔五十年,再次重启“京校外迁”之路,为的是自身和所在城市更高质量的发展。
幸运的是,此次北京15所部属高校外迁完全是主动积极的。这些高校的入驻,也会为雄安新区提供高校智慧和人才支撑。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带来优质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尤其是对于河北学生来说,更是一件值得拍手称快的大好事。
对于时隔五十余年,重启“京校外迁”模式,您有什么看法?
欢迎您来评论区分享、交流。
关注我,一起了解更多高校、高考和教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