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颁下旨意,饬令礼部为明末秉持抗清之志的朱大典赐谥“烈愍公”,并要求从速执行。然而,礼部会同数位大臣对此表示异议。他们指出,朱大典虽在气节上大义凛然,展现出尽忠报国之态,但从官员品行角度审视,其贪腐劣迹昭著,声名狼藉。鉴于此,他们认为朝廷不应为其赐谥。
据史料记载,朱大典素有“性其贪,富且敌国”之谓,大臣们据此所言皆为实情。然而,乾隆帝对此观点并不认同。其严词训诫诸位大臣曰:“如此贪墨之官员,我大清怎会存在?若真有之,朕必封其为一等公。”
数日后,乾隆帝再度颁布谕旨,除追赐朱大典“烈愍公”谥号外,又敕令浙江巡抚于朱大典之原籍金华,营造一座青石牌坊,用以彰表纪念。
乾隆皇帝对朱大典予以嘉奖,且未因个人品行问题有所顾虑,个中缘由究竟为何?
【朱大典其人】
朱大典,字延之,号未孩,籍贯为浙江金华。其出身于累世农耕之家,家境清寒。然朱大典笃志好学,勤勉不倦。明万历四十四年,经层层科考选拔,朱大典脱颖而出,高中进士。
朱大典初入仕途,任山东章丘知县之职,于任内建树颇丰。至天启二年,因其在地方任上政绩卓然,获调京师,擢升为兵科给事中。
在明朝天启时期,魏忠贤擅权专政,把控朝廷政务。彼时,身为给事中的朱大典,出于对朝政清明的维护,毅然上奏章弹劾魏忠贤。然而,鉴于魏忠贤及其阉党势力庞大,朱大典人微言轻,难以与之抗衡。至天启五年,朱大典遭阉党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外放担任右参政之职。未过多久,朱大典因染病在身,不得不辞官归乡,调养身体。
朱大典于乡梓蛰居数载,直至崇祯三年,方获起复,旋即调至天津,出任兵备道一职。自崇祯五年始,其仕途顺遂突进。彼时,孔有德举兵叛乱,朱大典奉命征讨,成功将其镇压。因平叛之功,朱大典得以擢升为山东巡抚。
崇祯八年仲春,李自成所率农民军一举攻克明朝中都凤阳,旋即捣毁明皇陵。此事件引发朝廷震动,凤阳总督杨一鹏旋即遭拘拿问罪。随后,朝廷委命朱大典总督漕运事务,同时兼摄庐、凤、淮、扬四郡巡抚之职,令其率军驻守凤阳,以巩固地方防务,稳定局势。
在后续数年间,朱大典履职于凤阳,肩负守护皇陵之重任。期间,面对农民军的屡次进犯,他指挥有方,成功予以击退。至崇祯十四年,朱大典获朝廷委任,出任江北总督一职,并兼领河南、湖广地区的军事要务。彼时,他与卢象升、洪承畴一道,构成了镇压农民军的核心力量。
然而,明末局势动荡,朱大典虽竭尽全力,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迟滞农民军的推进步伐,却难以彻底遏止。未几,淮北五县相继沦陷。值此之际,朝中御史等言官基于严峻形势,纷纷上奏弹劾朱大典。
从历史的综合评判视角来看,朱大典之功厥伟,其过相对次之,此为不争之事实。朱大典之所以在当时成为舆论瞩目的核心人物,主因在于其出任山东巡抚一职后,于吏治方面存在诸多弊病。其行径涉及频繁向下属索贿,公然进行贪污受贿等不法之举。彼时,御史于奏疏中曾以 “富可敌国” 之语来形容朱大典的财富状况,足见其贪腐程度之深。
朱大典出身寒门,自幼历经艰辛。步入仕途后,其未能秉持廉洁自律之操守,热衷聚敛财富。据野史记载,朱大典家产雄厚,数额高达百万两之巨。
然而,虽白璧微瑕,但朱大典颇具干练之才,朝中诸多朝臣洞察其才,故而纷纷出面为其声援。崇祯帝亦有所偏向,责令朱大典以戴罪之身谋求功绩,以观其后续表现。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北京城。面对大厦将倾的局面,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殉国。彼时,明朝虽遭重创,但部分残余势力并未就此沉沦。他们以福王朱由崧为核心,在南京建立起弘光政权,定年号为弘光,试图延续大明统治的余晖。
彼时,诸多人士对南京福王政权寄予厚望。他们秉持着一种观点,即福王政权可凭借江南半壁山河之根基,发动北伐之举,以收复沦陷之疆土,进而实现大明江山的复兴与重建。
朱大典奉诏出任兵部左侍郎一职,旋即擢升为兵部尚书,膺任总督军务之责。然而,彼时福王朱由崧执政乏术,致使弘光小朝廷在不足两载的时光内,便土崩瓦解,宣告覆灭。
清军入驻南京之后,朱大典统领军队折返浙江。彼时,鲁王朱以海行使监国之权,旋即任命朱大典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委以督师重任,令其镇守金华。
【在气节面前其他都是次要的】
顺治三年六月,贝勒博洛统领军队向杭州发起进攻,鲁王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兵败后遁往舟山岛。彼时,朱大典率部据守金华。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其未获任何外部援助。在此期间,朱大典倾其全部家财,募集民力购置粮草,决意与清军展开一场殊死之战。
降于清廷的明朝将领方国安,引领清军以凌厉攻势猛击金华城。一时间,清军炮火如疾风骤雨,密集射向城墙。未几,金华城终告沦陷。当清军踏入城中之际,朱大典仍率部顽强抵御,直至麾下大部将士血洒疆场。
朱大典洞察金华城防御已回天乏术,遂召集麾下将士及亲眷等众人,齐聚于彼时金华军事指挥要地——现今金华市八咏楼之火药库畔。其心意已决,抱定殉国之志,以死明志,绝无沦为满清俘虏之念。
朱大典提议共赴绝境,其麾下部属及眷属皆毅然响应,决心与之一同赴死。众人遂将城中余存之火药悉数汇聚一处并引火点燃。顷刻间,爆炸声如雷霆万钧,震撼大地,浓烈烟雾滚滚升腾,直入云霄。
与朱大典一同赴难的家人,计祖孙三代共二十二口。此前,朱大典之子朱万化已然战死沙场。其大孙子朱钰于突围过程中惨遭杀害。在金华城破前夕,朱大典长媳章氏,向家人郑重拜别后,自缢以殉国难。而金华城破之际,朱大典的妻妾何氏等人,连同次媳陈氏、三媳姜氏、四媳来氏、五媳汪氏,皆手牵儿孙,毅然投井自尽,展现出凛然大义。
朱大典之女,彼时已出阁成家,于金华城之际,见城上空浓烟蔽日,又闻父亲殉国噩耗,遂决然自缢,以死明志。
朱大典身形伟岸,性格豁达,精擅骑射之术,尤好论及军事韬略。其所处时代为明末动荡之世,一生行事,多与军事领域紧密相连。于民族大义彰显之际,朱大典抱定与金华城生死与共之决心,此等精神气节,备受后世尊崇。身为民族英雄,乾隆帝又怎会将其是否贪腐之事置于考量范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