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荣耀年度旗舰Magic6系列在上海盛大发布。虽然在这波安卓新旗舰中它亮相比较晚,但因各个维度的定义都很不错,引起的反响自然也很好,特别是新一代的全域低功耗LTPO护眼屏,其将低亮度PWM调光的指标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4320Hz超高频,更在安卓手机上首次实现全天候全屏AOD显示,引来无数的关注。
一些屏幕相关的专业媒体拿到机器之后第一时间做了测试,依旧出众。但有部分网友通过拍摄方式发现,这块屏幕在高亮度下频闪表现与此前荣耀100系列上的绿洲护眼屏有所差异(黑条由一条变成了三条)。于是,在护眼领域一直是优等生的荣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几天之后的1月16日,荣耀在深圳安排了一场少数媒体与荣耀屏幕专家的沟通会,希望就此事表达他们的观点……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荣耀要做满血8T LTPO,就是既要又要还要
8T LTPO,这个技术我没记错第一次见,应该是在一加12发布会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回顾一下那场发布会李杰对8T LTPO优势的讲解,可比荣耀还详细,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的专业名词各位不妨先记下来,对理解这场风波的根本原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3 Pulse和1 Pulse类DC调光,以及高频PWM调光。另外,我对于它采用的东方屏的使用感受也在后边能说明一些问题:“暗环境的观感非常舒服,刷微博看微信,在算法加持的护眼模式下,有看纸张的舒适感”。
其实8T LTPO屏幕最早是出现在iPhone 13 Pro系列上,但那代机型的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的范围为10Hz~120Hz,还不够低,故没能实现全屏AOD功能。直到iPhone 14 Pro系列达成1Hz~120Hz自适应刷新率,才让iPhone首次实现了全屏AOD功能。就如同当初iPhone X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OLED供应链的发展一样,8T LTPO被iPhone采用,自然也预示着该技术组合会在未来被广泛采用,苹果的产业带动力就是如此强大。
那么什么是8T屏幕呢?这还要从OLED的显示原理说起。众所周知,LCD的明暗由背光源的亮度决定,显示内容则通过给液晶分子通电扭转实现,简单说只有通和断两种模式,非常好控制。自发光的OLED屏则不一样,它是由电流驱动的,每个像素的亮度由输入电流的强弱决定,这一特性已经决定其工作状态的多样性,再加上RGB像素不同发光材质本身的衰减特性、开口率各不相同,因此在高亮度,即大电流下,它能有比较出色的表现,但亮度一低,即电流一弱,不同像素就有可能呈现一致性不佳的情况,因此,早期OLED低亮度显示不均、偏色、“抹布屏”大家都很熟悉了。
低亮度显示效果不佳,再加上调光频率偏低(比如早期的240Hz),理论上能骗得过大脑的判断,但依旧会“祸害”敏感的视觉细胞,OLED不如LCD护眼的结论也就产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软硬件的进步,类DC、高频,甚至超高频PWM调光等方案在近几年连续出现,将这个问题大幅度改善,比如荣耀50系列就首发搭载了1920Hz高频PWM方案。也是从那个时候起,OLED的调光频率不断攀升,再加上软硬件一体的低蓝光方案等出炉,OLED对眼睛的伤害已经大幅度改善。
就像去年12月初我在武汉参加华星光电DTC 2023大会上看到的那样:当参数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体验的进化必然开始——7T电路到8T电路的改变就是如此。我们常见的60Hz、90Hz或120Hz刷新率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手机图形系统每秒钟输出对应帧数的画面,同时屏幕的显示内容也同步刷新,比如60Hz屏幕,一帧画面显示时间约为16.6ms,120Hz屏幕对应减半,这意味着对应的像素也需要持续工作对等的时间,显示结束,电路复位,继续下一帧画面,这就是1Pulse(又称单扫),即显示一帧画面电路复位一次。
前边提到,OLED因为工作原理像素并不稳定,因此每一帧画面显示前后本身就可能存在不一致性,理论上刷新率越低,翻车的概率越大,受限于系统整体功耗的问题,图形系统输出的帧数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插帧功能不就还想减帧?),所以,8T屏幕应运而生。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在7T屏幕的电路系统中再加入一个T型晶体管开关,专门用于像素的定期复位。这个动作是强制的,与手机图形系统输出的帧数没有强关联,它的作用就是让像素在显示一帧的过程中多次复位,比如120Hz下复位3次,这就是3Pulse(又称三扫),对应的,90Hz下复位4次,60Hz下复位6次,要是1Hz呢,当然就是360次啦。
正是因为8T电路这样的特性,所以就能保证屏幕在不同刷新率,特别是极低刷新率下也能有优秀的显示效果,从而让iPhone或是荣耀Magic6系列,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屏AOD功能——这项功能对于手机与用户之间的不间断交互有莫大的帮助,同时也不会增加能耗。甚至在未来,随着手机SoC或辅助芯片能力的增强,8T LTPO屏直接实现360Hz这样的超级显示刷新率都有可能,现实世界本来就没有刷新率的概念不是?所以,8T LTPO能带来更顺畅的使用体验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采用这一技术的屏幕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为什么荣耀Magic6系列在“拍屏”测试中的“表现不好”又是什么原因呢?
理工男的“理解”与用户需求的偏差
在这次沟通会开始之前,工程师还带着我们参观了荣耀显示效果实验室,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测试环节,涵盖的项目丰富全面。与此同时,一直与荣耀进行合作的专家也参与了这次会面,其中就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主任蔡建奇老师,以及德国莱茵TUV的显示工程师,他们的很多观点都极具参考价值。
在参观实验室过程中,荣耀工程师多次提到了使用环境对调光策略的影响,这次活动的第二天,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旗舰手机产品经理李坤也发表了技术文章,其中有提到:“在中高亮度环境,人们使用手机时,入眼亮度同时来自中高照度的环境光和手机屏幕,并且以环境光为主。例如,当环境光照度为500lx,荣耀Magic6系列屏幕亮度约为150nit,实测屏幕在眼部的照度水平为50~60lx,这样手机占的入眼亮度比仅为10%左右,再加上这种场景下,荣耀Magic6系列是类DC调光,且占空比达到93%。在多篇文献中,通过人因测试都得到当占空比达到90%以上时,中高亮度下频率360Hz对人眼无影响的结论。”
的确,这就是工程师的理解:荣耀在护眼方面做出充分的考量,也有成熟的模型做出方案支持,但从我自己的观察来看,很多用户并不会按这样的设定“听话”地使用手机。另外,在与蔡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也提到,护眼或是观看舒适是一件考量维度非常多的事情,除了屏幕本身素质,与环境亮度的关系之外,观看内容、专注程度、底纹及白底设定、用户自身敏感度等很多因素相关——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iPhone到现在还是低频PWM调光但观感却不差,在人因和色彩管理上,苹果的本事自不必说了。
看到这里,你应该就能理解这次风波的根源在哪里了吧。低亮度下,荣耀Magic6系列采用更进一步的4320Hz超高频PWM调光策略,表现依旧很好;中高亮度下, 3 Pulse机制可以带来全天候全屏AOD功能,以及高均匀度和低拖影,同时内部研究也表明在环境亮度较好的情况下90%占空比以上的类DC调光对用户影响较小,所以没有提供1 Pulse类DC调光的选项。正是这样的取舍,或者说“帮用户做决定”的想法,引起了用户的困惑和舆论场上的争议,这不就和前边大半年,我与他们影像工程师争论加不加入HDR开关、做不做质感影调的事大同小异吗?
所以,我觉得这件事的本质并不是荣耀Magic6系列是否翻车的是非论,而是应不应该给用户选择的策略问题。从拿到机器到现在这么长时间,我认为这块屏幕依旧非常优秀,不管是阳光户外的外拍,还是酒店房间的日常使用,再或者是睡前卧床刷手机,它的表现都让我满意,特别是低亮度下显示的锐利度、均匀度以及自动亮度的阈值设定,它都非常优秀,值得信赖。
当然,我相信荣耀的研发专家的初心是好的,要给用户到手就是最好的效果,无需选择。但我也希望荣耀能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包括心理上的需求),对用户来说,或许只是想在“1Pulse类DC调光-全天候全屏AOD-高均匀度低拖影”和“3Pluse类DC调光+全天候全屏AOD+高均匀度低拖影”两项功能之间有选择。我觉得荣耀的消费者洞察部门可以在新品上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用户的实际反馈再做决定。
写在最后
就像听觉的体验是多元,无法简单二维化一样,视觉上的体验也是一样,过于简单二维参数化,就很可能产生偏差。从最早体验极差、渣一样的显示效果,到现在的绿洲护眼、灵眸护眼、青山护眼、夜猫护眼……甚至这次荣耀Magic6系列的屏幕风波,我都觉得是好事。从上游供应链到主机厂到产学研一体再到消费者,所有人都关注到这件事,也能催生相应国家标准的诞生——SVM值?虽有关联,但放在显示上还是差点意思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