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关反诈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几乎所有人都对诈骗有着基本的防备,随着电影《孤注一掷》取得高票房,有关电诈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缅北”更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
若是从头来梳理电诈这件事,中国台湾地区也有着很多话题,各种诈骗团伙之间也有着一定的渊源。
始于台湾地区的电诈
电诈的历史并不算久远,顶多是移动电话、互联网开始普及后才渐渐出现的。
大陆经济崛起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民众的财富不断增加,也让不少不法分子从中嗅到了“商机”,最早是从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的一些犯罪分子便利用假身份申请电话卡,声称受害者中了各种大奖,并要求他们先寄出一笔税金。
随后就是一环套一环,什么律师费、公证费、手续费等名目接踵而至,还沉浸在“暴富”喜悦中的受害人一时间也很难反应过来。
这种犯罪手法基本是“无本万利”的,因此也迅速在台湾地区蔓延开来,就连曾经有不错工作的人都会选择加入,犯罪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加大了,不仅有包括“退税”在内的新操作流程“上线”,犯罪组织内部也渐渐严格起来。
台湾地区有个姓吴的罪犯曾经还是县“议员”,他早在2001年左右就设置出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并推行起了奖惩制度,定期带着手下成员跑去东南亚游玩,根据台媒报道,这个团伙曾在一周内就进账8000万元。
待到民进党当局上台后,社会更是充满了混乱的局面,由于没有治理社会的经验,电诈分子也更加猖獗,一组数据显示:短短5年内,台岛出现的电诈案件就翻了四五倍。
民众极为愤怒,而社会的正常运行也遭遇了阻碍。
台当局也开展了“反诈行动年”,从金融、法治等几个方面对犯罪分子实行打击,确实收获了一定的效果。
可这些诈骗分子是不愿意放弃这么高利润的,于是乎,他们就开始了“产业转移”之路,胆子大的直接把诈骗机房搬到了大陆沿海,还有进一步向内陆转移的,大陆重拳出击后,绝大多数都跑去了东南亚,近些年则在缅北。
之所以选择缅北作为落脚点,关键还是两个原因:一看历史,二看现实。
历史得从1949年说起,当年盘踞在云南的国民党被解放军击溃,两支残部纷纷跑去了缅泰边境地带,后来一些零碎的部队也加入进来,国民党还考虑到“反攻”,并没有将他们召集回来,只是按月拨点经费。
凑巧的是,他们正好赶上了缅甸不稳定的时候,当地政府拿这支占山为王的部队一点办法都没有,经过了两个月交火,缅甸始终处于劣势,不得不采取外交手段。
可对于国民党李弥来说,在缅北的国军残部成为了他最后的军事资本,时间在推移,若是把部队带回台湾岛,无论从个人权力还是战士们的情感上都无法割舍,因此,这支部队就被留在那里。
美国的压力及国际社会的反对最终还是让不少人撤回,可很多人并不是正规军,他们只奉行“弱肉强食”的道理;且国民党当局在撤军的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的考量,设法将国军部分残部留在了缅甸境内。
这些人,最终成为活跃在金三角一带从事毒品活动的特殊武装力量,一个连缅甸政府军都无法收拾的部队,从事犯罪活动的危害性多大可想而知。
几十年过去,就算最初的那批人早已分散在各地,但他们留下的痕迹却是无法被改变的,一直都有着持续的影响,缅北地区很多人都会说中文,保留着中式生活习惯,也成为了不法分子逃窜的“首选之地”。
谈到现实,就要从台湾地区打击电诈后的事情开始。
电诈犯罪团伙最先逃到东南沿海地区,这有着双重原因:一是东南沿海可以接收到台岛信号,他们可以两头诈骗;二是两岸当年还没有建立共同打击违法犯罪的机制,因此这些人可以钻空子。
2004年后,大陆沿海地区对于电诈的打击力度便大了起来,厦门市、上海市等曾发动过收网行动。
可大陆的巨大市场,还是让这些犯罪分子红了眼。
他们不仅复制过去的那些电诈套路,甚至还追求“国际化”,加速向东南亚地区发展,那些从东南亚打来的电话经过技术包装后,更是令人防不胜防。
两岸共同打击犯罪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对电诈仍然是屡禁不止。
在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台湾地区的法令对电诈犯罪刑罚不够严格,一个主犯在那顶多关个一两年就放出来了,甚至还能用缴纳罚金的方式减少刑期,因此也造就了一个现象:很多“电诈大佬”都是惯犯,他们前脚刚走出监狱,后脚就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且经验越来越丰富。
当时间来到2016年民进党当局上台后,岛内的治安环境更是恶化,诈骗呈现出上升趋势。
那些受骗的台湾地区民众,更是对民进党当局表现出深深的不满,有一个例子是:2016年大陆曾抓到了一批台湾地区诈骗犯,没想到民进党当局“立委”咆哮抗议,坚决要把人给要回来,要回来也就算了,可他们竟然直接把人在机场放掉了。
再看数据:台湾地区诈骗案起诉率才百分之二十左右,大多数犯罪嫌疑人都没有被起诉,被起诉的还大多都是干体力活的“车手”,这也充分说明了民进党当局针对电诈的行动是治标不治本的。
既然已经激起了民愤,还是不真刀真枪的整治,想必里面也会有些利益牵扯。
台北市“议员”张斯纲爆料称:“im.B诈骗案的主犯是民进党当局‘立委’陈欧珀的金主,称欧珀的车辆也登记在im.B集团名下;此外,民进党当局前发言人薛呈懿还曾使用过im.B的大本营作为竞选办公室。”这背后其实也不难理解,这几年民进党当局的思想重心压根就不在经济上,台社会的经济自然状况不佳,这也无形使得很多年轻人主动走了歪路,再加上那么些“前辈”那么多年的经验,很多人就是本着挣大钱的想法主动钻到诈骗集团去的,因为青少年正常打工所获得的月薪远远不如诈骗一次分成多。
诈骗来钱确实快,而且还没有什么成本,若是骗不到人,顶多浪费点时间。
如此一来,诈骗团伙在哪,很多台湾地区的青少年就会跑到哪里去“投怀送抱”,这也为诈骗团伙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来到缅北也是“顺理成章”。
迷失缅北
缅北的混乱局面,也成为了电诈分子的乐园。
“果敢”也是一个高频出现的名字,即便很多人对此处很陌生,可事实的情况却是:此处与汉族同文同种。
2009年彭家声遭到缅甸政府军的重点打击后一度销声匿迹,又在几年后重新出现在缅甸政坛,再加上他很懂得如何树立形象,果敢同盟军仿佛成为了“海外游子”。
台湾当局还在缅共解体后加强了对同盟军的渗透,以投资、联姻等各种手段塞入自己的力量,彭家声的弟媳妇就是台湾地区人,后来看他们的官方文件,什么“固若金汤”、“精诚团结”等词汇也时有出现,而彭家声本人的行动也会受到台当局的左右。
这种政治投资,也会使得一批“老板”跑去做生意,当然是“什么挣钱做什么”,缅北的动荡一直没有解决,那些园区就无法从根本上被铲除。
更离谱的是,台湾地区竟然成为了电诈的“避刑之堂”。
当年有个在桃园抓捕的17岁车手就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他读完高中就从事了电诈行业,还没一年就分到了一千多万,显然给其他年轻人当了负面榜样。
台湾地区在缅北、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地的诈骗犯就极有可能突破十万,而且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若是对大陆人行骗,就得说出标准的普通话;若是对台岛人行骗,就得有台湾腔。
能让这些犯罪分子如此猖獗的,依旧是台湾地区的司法问题。
由于这里的政治人物非常担心外界的批评,所以就连遇到重大犯罪的情况,法官都不愿轻易判处死刑,即便把别人骗得家破人亡负债自杀,顶多一两年加交点钱就出来了。
骗子也深知这一点,他们早都为自己留好了后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运到大陆审判,因为会受到重判,只要能送回台岛去,那么就一切好说。
那些从岛上出发的诈骗分子在世界游走,今天的缅北就是过去的菲律宾、泰国,只要哪里适合,园区就会搬到哪里去,他们会利用最新的通讯技术建立机房,对华人展开电话、网络诈骗。
一旦被捕,台湾当局就会抢着把这些人给要回来审理,然后没过多久又放出来了,如此作为,等于庇护了诈骗范围,毫不夸张的说:现在台湾地区就是全球最大的诈骗犯输出基地,是缅北“技术”的大本营。
反诈宣传越来越多,骗子的“业绩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也不断找着全新的路数,有的“话术本”一年内都得更新好几次,成功的案例大家要分享,失败的案例还得回溯原因。
反正台湾当局的处罚力度一直都不重,在大陆能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名在这最高刑期只有5年,不仅台岛成为了“国际诈骗岛”,也成为了缅北等诈骗聚集地的“大本营”。
已经到如此规模了,台湾当局再想切除这颗毒瘤,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
不少台湾当局的官员都承担不起压力了,“立委”王鸿薇喊话称:“‘打诈中心揭牌’、‘打诈办公室揭牌’都是治标不治本,反倒是检察官过劳,源头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造成了检方工作负担太大。”
另一边的缅北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诈骗产业链,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快速挣钱”铤而走险,偷偷越过了边境线,他们中又有很多成为了受害者。
后来,台湾地区的诈骗产业都有了“劳资分离”的意思了,搞得就像是个上市公司,诈骗主犯往往不知道躲在什么地方,他们大多都有合法的产业,利用这些产业为自己打掩护,再遥控缅北、越南、柬埔寨等地的诈骗行为。
团伙骨干甚至与那些打电话的“客服”不在一起,若是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想要真正将一个诈骗窝点从上到下一网打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被抓的经常是一些低级别的犯罪分子。
等到风声一过,这些人又能很快组织起来,这也正是诈骗团伙始终抓不完的原因,而且,民进党当局的一些政客甚至对诈骗团伙有一种“同情心”,认为他们主要欺骗的是大陆民众,还有“利润”会流向岛内。
若是台湾当局再这么包庇下去,后果也不难想象:目前从事诈骗的十来万人将再分裂出更多的诈骗分子,他们的“徒子徒孙”将要遍及全球,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跨国犯罪成本越来越低的条件下。
2023年8月开始,中泰老三国驻缅甸大使馆就赌诈问题进行了协调,一个月后,云南省公安厅组织部署与缅甸相关执法部门展开了联合行动,一举打掉了11个缅北电信诈骗窝点,抓获了269名犯罪嫌疑人。
这些都彰显着我们对于诈骗的态度:追究到底。
当然,对于诈骗的治理也是两方面的:一是要从源头上打击这些犯罪分子,采用重罚的手段,规避更多人走上不归路;二则是要让大众树立起反诈意识,识别各种各样的骗术。
参考
台湾的诈骗集团为何如此猖獗? 台海网
台湾电信诈骗集团大起底——10万人从事诈骗涉金额过百亿 麦婉华 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