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识病症,首先就是从“阴阳”来辨。
很显然,抽动症的孩子是一个“阳有余”的能量状态。说通俗点,就是体内阳气过于亢奋,眼睛就不停地眨,手脚不听使唤地动等,这些好动的表现,都是“阳太过”的缘故。
《黄帝内经》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意思是说,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而人的行为变化,又常呈阴静阳躁,动静平衡必须阴平阳秘才能维持。
简单来说,抽动症的发病根源就是阴阳平衡失调。
阴阳之所以失衡,与孩子的生理特点分不开。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肝属木,脾属土,二者相辅相成,脾土受损,无法压制肝木,肝气就会过于亢盛,就会导致脾虚肝旺。

因此,中医调理小儿抽动症就是从肝脾入手。
来看一个案例:
7岁男孩,一年前出现反复抽动症状,主要表现为清嗓子、眨眼、耸肩。
细问得知,一年前家里添了二胎,父母把情感大部分倾注在二胎身上,忽视老大情感需求,诱发孩子出现上述症状。

刻诊:夜间盗汗,怕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辩证:肝风内动,脾虚肝旺。
治法:平肝熄风,疏肝健脾。
开方:黄芩、姜半夏、醋香附、百合、地黄、龙骨、牡蛎、枳壳、白芍、甘草、北柴胡、合欢花、珍珠母、钩藤。

并嘱托父母,在照看孩子时做到一碗水端平,多表扬、鼓励孩子。
先后用药一个半月,孩子抽动症状消失,整体好转。
什么道理呢?
患儿由于先天禀赋加后天情感缺失的原因,造成肝胆不和,肝气不舒,肝风内动而出现眨眼,耸肩等风动症状。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除了中药调理五脏平衡外,家人的情感安抚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