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练一手绝活,得多接些难活”】
原标题:眼睛是“扫描仪”,双手是“感应器”(主题)
人在事中炼,刀在石上磨,夏元友不断向自己发起挑战(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6月25日,在重庆红宇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工厂,钳磨组组长夏元友用刮刀进行产品开合模分型面精加工。他快速在平面上进行20个点位的铲刮,原本粗糙的平面立刻变得光亮平整,完美达到精度要求,组装起来严丝合缝。
“我的眼睛就是尺”——来自世界冠军王濛的这句话所言不虚。在29年如一日的精密制造过程中,夏元友练就了一手令人钦佩的绝活。
由于加工产品的特殊性,粗糙度是衡量各类夹具、量具、模具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练就过硬本领,夏元友打磨、研磨工件不计其数,练出“眼看手摸验粗糙”的绝活,以至于同事们笑称他的眼睛是“扫描仪”,双手是“感应器”,经他眼看、手摸判定的粗糙度等级分毫不差,甚至超过了一些机械能够达到的精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夏元友清晰地记得,13年前,一个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扁平通止塞规,由于加工工艺复杂,3个关联尺寸精度误差要求达到了惊人的0.005毫米。完成这个任务最适合的人选是当时刚评上全国技术能手的余师傅。但是余师傅正在装配重点攻关项目的模具,实在抽不开身。
余师傅对加工工艺仔细分析和对加工效率预先评估后表示,该项任务按时间节点完成难度极大。但夏元友想起了余师傅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人在事中炼,刀在石上磨。要练一手绝活,得多接些难活。”经过反复思考,夏元友决定向自己发起挑战。
下班时分,钳磨组的职工陆续离开工房。夏元友却打开了钳台上的台灯,又开始忙碌起来。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夏元友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连续研磨两三个小时,手指上就会磨出豆粒大小的水泡,水泡被反复磨破,渗出点点血丝。但他忍着疼痛,左手换右手,拿着量具继续研磨。一件、两件、三件……渐渐地,不论是加工0.005毫米还是0.0012毫米公差的专用量具,他都胸有成竹。
“夫匠者,手巧也”。夏元友不断向自己发起高难度挑战,他的一双手粗糙无比,掌心和手指布满了厚厚老茧和道道伤痕。这双手又灵巧无比,研刮出来的开合模无比平整,组装起来严丝合缝。
目前这项技术已成为公司高密度、大尺寸、超高压模具的核心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9年来,夏元友先后参与了50多项工艺攻关,完成技术革新30多项,申报专利两项,为公司创造经济价值3000余万元。2021年6月底,夏元友获得了产业工人的至高荣誉——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师傅那股子钻劲、干劲、拼劲和‘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到最好’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了我。我要以师傅为榜样,努力成为像他一样的技术能手。”夏元友的徒弟李聪说。
2021年,钳工李浩松代表公司参加重庆市劳动和技能大赛。夏元友对他开启了“一对一”的辅导模式:圈重点、说问题、做示范……那一个个寒冷冬日的周末,钳磨组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最终李浩松不负众望,勇夺第一。
“钳工的‘钳’,左边是‘金’,右边是‘甘’,做闪光的金子,品奋斗的甘甜。”夏元友说,“我要助力更多年轻人站上领奖台,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