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末,朝鲜战场上,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与韩国司机相撞,死于一场吉普车事故,被时任美国陆军助理参谋长的李奇微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权在握后,李奇微一度将自己全副武装,肩膀上挂着的手雷格外显眼,每次去前线视察,还会亲自将手套发给那些保暖舞姿不足的士兵们。
从“兵不厌诈”的角度来讲,李奇微在带兵打仗方面的确算是鬼精一类,奈何他的招数对其他国家的军队尚有用武之地,对于志愿军而言,故作震慑、花拳绣腿也只能逞一时之强。
在朝鲜战场上,他有哪些打脸时刻?而面对美军再度被痛打后,他还提出了一条窝囊至极的建议,杜鲁门居然还无可奈何地批准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帅不过三秒”的李奇微进入朝鲜战场之前,李奇微的军事生涯可谓是一部充满荣誉的史诗。
1895年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就对军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毕业于西点军校,随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他的军事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特别是在空降作战中,他所指挥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战场上的一支奇兵。
就在沃克将军死后,李奇微被任命为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
他的到来给朝鲜战场上有些心灰意懒的美军带来了新的希望,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方式将自己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士兵们的心中。
初来乍到,他总是挂着手雷亲临前线,与士兵们共同面对枪林弹雨,这种“带头大哥”的形象无疑提升了士兵们的士气。此外,李奇微以其独特的“磁性战术”一度让我军将士们有些头疼不已。
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美军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像磁铁一样吸引和粘住对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一击。
当时,李奇微命令部队在遭遇志愿军进攻时不与对方进行正面硬碰硬的战斗,而是采取灵活的机动战术迅速后撤,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美军的火力优势进行反击。
这种战术让志愿军难以捕捉到美军的主力,从而无法发挥出近战的优势。
与此同时,李奇微还特别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他通过分析志愿军的进攻模式,发现志愿军的补给线相对较短,但补给能力有限,因此志愿军的攻势往往只能持续一周左右。
基于这一判断,他制定了相应的战术,即在志愿军攻势减弱时,迅速发动反击,以此来打乱志愿军的节奏。
在第三次战役后,李奇微又发动了“狼狗行动”,是新的“磁性战术”应用。就这样,美军通过小规模反击成功试探了志愿军的底线,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一些的喘息时间。
然而,李奇微面对的可不是一般人,是我们伟大的志愿军战士。
尽管“磁性战术”在理论上看似完美,但在实际战斗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志愿军的战术灵活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终究还是让美军屡屡受挫。
在之后的战斗中,志愿军通过巧妙的战术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美军的进攻,李奇微的朝鲜战场首秀也不过以“帅不过三秒”告终。
彭老总临场解题、见招拆招在朝鲜战争这场冰与火的较量中,志愿军在彭德怀元帅的指挥下,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勇气。
面对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彭老总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灵活的战术应对,成功破解了美军的战术布局,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军事才能。
“磁性战术””这个听起来颇具科技感的战术,其核心在于利用美军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通过灵活的后撤和反击来削弱志愿军的攻势。
然而,彭老总很快就洞察了这一战术的弱点,尽管美军在机动性和火力上占据优势,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对地形的适应性却远不如志愿军。
针对这一点,彭德怀元帅采取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原则,不随美军的节奏起舞,而是坚持自己的战术风格。
在具体战术应对上,彭老总采取了“近战夜战”策略,由于美军依赖于火力和空中优势,志愿军则利用地形和夜色的掩护发起近战和夜战,打乱美军的阵脚。
这种战术在多次战斗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军的“磁性战术”在志愿军的灵活机动面前越发显得力不从心。
例如,在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中,志愿军通过精心布置的伏击和夜袭,成功地削弱了美军的攻势。
美军虽然试图通过快速机动来拉开距离,但志愿军总能迅速调整战术,紧紧地“粘”住美军,使其无法有效发挥火力优势。
此外,彭老总还特别注重对美军战术的深入研究,他不仅分析了美军的战术动作,还深入了解了美军的心理和文化特点。
在战斗中,志愿军经常通过小规模的接触战来试探美军的反应,从而判断其意图和战术变化,这种灵活的战术应对,使得美军的“磁性战术”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说到底,彭老总深知战争不仅是军事行动的较量,更是意志和智慧的较量。
因此,他在战争中始终坚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力求在战略上制胜。
通过这些战术应对,志愿军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精神,当时的李奇微注定想不到,一度以为自己能在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实则噩梦连连。
李奇微的噩梦——汉江阻击战、横城反击战1951年1月25日,美军在李奇微的指挥下对汉城以北的志愿军防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试图利用美军的火力优势和“磁性战术”,在汉江畔打开一个突破口,进而重新夺回汉城。
零下20度的严寒中,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的战士们坚守在汉江畔的阵地上。
面对美军的坦克和炮火,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利用简陋的防御工事进行坚决抵抗,美军的每一次进攻都被志愿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硬生生地挡了回去。
战斗中,志愿军第50军的一个连队在子弹和手榴弹用尽后,甚至拿起刺刀和铁锹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在一次决定性的战斗中,志愿军一个排的战士在阵地上坚守了三天三夜,打退了美军的十几次进攻,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下,志愿军的阵地被炸成了一片焦土,但战士们依然坚守不退。
他们在夜间派出小分队,对美军的炮兵阵地和指挥所进行了多次成功的袭扰,极大地破坏了美军的进攻节奏,最终夺得汉江阻击战的胜利。
1951年2月11日,志愿军第39军117师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穿插到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后方。在横城地区,他们成功地将敌军分割包围,创造了歼灭战的有利条件。
战斗打响后,志愿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从四面八方对敌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美军和南朝鲜军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陷入一片混乱,许多士兵在睡梦中被惊醒,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被志愿军包围。
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第117师的战士们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养和牺牲精神,他们在敌军的炮火下勇往直前,用生命为代价为部队打开了突破口。
短短两天内,志愿军第39军117师就歼灭了南朝鲜第8师的大部分兵力,给美军和南朝鲜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正是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志愿军的士气,也彻底打破李奇微“磁性战术”神话。
也正是这两场战斗成了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转折点,也成为了李奇微军事生涯中永远的痛与梦魇。
窝囊建议——精致利己者的“美式幽默”在朝鲜战争的宏大叙事中,有一段插曲颇具讽刺意味,就在战局对美军愈发不利时,李奇微将军提出了一项建议,不仅让美国高层大跌眼镜,也成了战后军事学者们茶余饭后的笑谈,甚至被一些评论家戏称为“窝囊建议”。
原来,就在志愿军的英勇抵抗让美军的进攻屡屡受挫时,李奇微将军意识到,继续战斗下去对美军来说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损失。索性,他提出了一项建议——让南朝鲜军队承担更多的战斗任务。
这一建议的提出无疑是李奇微对战争形势的一次客观评估,他清楚地看到,美军在朝鲜的战斗已经陷入了僵局。
而南朝鲜军队作为当地的主力,他觉得对方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但这一建议也透露出一种“美式幽默”——让盟友去承担战争的重担,自己则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没成想,这项建议最终得到了杜鲁门的批准,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结束这场战争,即使这种方式看起来有些窝囊,还因此成为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个尴尬符号。
结语至今为止,当年出自李奇微之手的“窝囊建议”依旧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趣闻。
即使是军事天才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
信息来源:李奇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