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1945年8月,“皇军之花”关东军在苏军的“八月风暴”行动中被连根拔起!50万日本战俘被押上西伯利亚的冷风列车,开始了从军人到苦力的悲惨旅程。
严寒、饥饿和重体力劳动让这段经历成为活着的人永远的噩梦。而这一切,竟是斯大林为复仇和经济复苏精心设计的“计划”。
这些战俘是如何从“帝国士兵”变成被遗弃的历史尘埃?他们的回家之路为何走了11年?答案就在这段冰天雪地的故事中!
一朝花落:从关东军的投降到战俘的命运转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世界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关东军却迎来了他们的至暗时刻。这支曾经威风八面的“皇军之花”,在苏军的“八月风暴”行动中,被摧枯拉朽地收割。
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眼看大势已去,8月17日,他终于下令停止抵抗。可他这一声“停止”,关东军几十万士兵瞬间从自封的帝国英雄变成了人见人嫌的战俘。
苏联人当时一网撒下,收获颇丰。据苏军的战后统计,整个关东军有将近60万人被俘。这么大一堆人,可不是往哪里一丢就算了。
最初苏联还打算就地关押,给战俘发点基本的伙食,可没过几天,斯大林忽然改了主意。
8月16日,莫斯科下达命令,要求所有战俘原地待命,8月23日,又紧急发布第9898号决议:这批人太浪费,不如送到苏联做“贡献”。
于是,关东军战俘们的命运就此转折。他们还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输了战争,又被塞进闷罐车,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一路向北。
几十万日本战俘就像货物一样,被分批押送到苏联的土地上。从中国东北到苏联西伯利亚,火车不分昼夜地奔跑,列车厢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战俘的喘息声和铁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不甘与恐惧。
可是,斯大林为什么要这么干呢?有些人说是为了泄愤,但仔细想想又不太对。苏联和日本之间虽然打过仗,但没有那种血海深仇。
更多的原因,其实是斯大林的“小算盘”。战争刚结束,苏联的经济烂得一塌糊涂,2700万苏联人在战争中丧生,20到30岁的青壮年男性更是稀缺。既然家里缺人,眼前又有这群免费的“青壮劳动力”,那还等什么?
冰天雪地:战俘营中的苦难生活
关东军战俘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后,迎接他们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堪的居住条件。下车时,他们面对的不是营房,而是一片荒芜的土地。
这里没有现成的住处,也没有为他们准备好的粮食和衣物。战俘的“新家”,需要他们自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一点一点搭建出来。
西伯利亚的寒冬可不是开玩笑的,冻土坚硬得像铁板,为了挖掘地基,战俘们不得不先点燃篝火把表层融化,再用工具一点点刨开。
很多战俘因为劳累过度,倒在了工地上。有个战俘回忆说,“尸体冻得像木头一样硬,抬起来的时候手脚经常会断。”这还只是开始,随着冬天的深入,更多人因为缺少保暖衣物,病倒在简陋的窝棚里。
更糟糕的是粮食供应。按照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规定,战俘每天只能获得350克黑面包和少量稀粥。如果干活不够卖力,这点可怜的口粮还会减少。
战俘们为了填饱肚子,吃草、挖树根、捉蛇甚至啃皮带。他们的饥饿让苏联人也害怕,有一次,一个日本战俘居然为了抢一块发霉的面包,和同伴大打出手,最终两个人都被送去禁闭室。
然而,饥饿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严酷的劳动任务。苏联人安排战俘从事最繁重的工作:伐木、采矿、修路、挖煤。
每个战俘根据身体状况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战俘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量多得吓人。完成任务的,可以稍微多分点食物;任务完不成的,连350克面包都保不住。
尽管如此,战俘营的管理者也不得不承认,日本兵的忍耐力确实很强。即使条件这么差,他们依然能够勉强维持工作效率。为了最大限度压榨战俘的劳动潜力,苏联还搞了一套奖励机制。
完成任务超额的战俘可以获得“优待”,比如多加一片土豆,或者允许给家里写封信。这些“优待”在战俘中简直成了天大的恩赐。
但再强的忍耐力也经不住这种“榨干式”的生活方式。据统计,仅在第一个冬天,就有超过5万名战俘因饥寒、疾病和劳动过度丧命。
一个曾在战俘营里工作的苏联军官后来写道,“那时候,我们每天清晨都要去清点尸体,有些战俘死了整整一夜,脸上的冰霜都没化开。”
落叶归根:遣返之路的漫长与曲折
战俘的悲惨命运并没有随着战争结束而结束。战后两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遣返部分战俘,优先遣返的,是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伤员和病人。
然而,大多数健康战俘并没有这么幸运。苏联当局一再拖延遣返进程,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批“免费劳工”。
战俘的遣返还掺杂了政治博弈的意味。苏联希望利用这些战俘来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换取更多经济和政治利益。在美苏冷战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这些战俘成为苏联手中的“筹码”。有些战俘甚至被强行留下,为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建设服务。
而那些幸运回国的人,也不得不面对社会的疏远和歧视。很多战俘在日本成了“社会边缘人”,他们的经历被视为一种耻辱,很少有人愿意提及。
战俘的悲惨命运固然让人唏嘘,但历史并非单纯的对错游戏。在提到这些战俘的苦难时,不能忽视一个根本的事实——这些“皇军之花”曾是发动侵略战争的急先锋。他们在中国东北制造过无数惨绝人寰的暴行,剥夺了无数无辜百姓的生命和家园。
可以说,今天在西伯利亚冻土上的劳作,是他们当初举起屠刀的代价。日本的侵略扩张,特别是关东军在中国和东北亚的种种罪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非正义战争。
苏联对战俘的苛待固然值得批评,但更应该反思的,是这些战俘当初为何踏上这条侵略的道路。他们的苦难,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自作自受的结果。
直到多年后,这段历史才被逐渐揭开。那些战俘的遗骸,有些已经被岁月掩埋;而他们的故事,也逐渐成为日本和苏联关系史中的一段沉痛记忆。这是一场侵略者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悲剧,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警示。
参考资料
[1]崔建平.苏联政府战后对日战俘的政策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02):75-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