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紧建厂拼量产,上海具身智能“独角兽”为何强推这条路

牧田看娱 2025-03-14 20:10:35

“机器人有了身体,但没有头脑”,这或许是过去还未实现具身智能的最佳注解。人类的身体与头脑相辅相成,人类具身智能的核心就在于“身体”与“头脑”共同参与、共同作用。

大脑会思考,身体会行动,二者的联动让人类具备了感知、认知与行动的智能。如今,具身智能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机器人终究还是来了,不仅有了身体,也有了大脑,在推动具身智能进一步发展这条道路上,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已走在了前列。

一、具身智能的“大脑派”与“身体派”技术路线,上海智元机器人是“大脑派”代表

是否具备具身智能?一方面看灵魂是否具备灵性,另一方面看是否具备行动的身体,二者缺一不可。 具身智能是将身体、认知、感知整合到一起,通过身体感知周遭环境信息并通过肢体动作做出反应的智能状态。

从这里出发,具身智能技术路线也分为两派: 一派是“身体派”,认为身体是具身智能生成的核心;另一派是“脑派”,认为具身智能生成的关键在于大脑。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位于前者与后者之间,重点将“身体”训练成具备用脑能力的真正“具身智能”。

二、上海智元机器人从“内卷”中突围,用量产、开源共建“第二曲线”

在具身智能这一新赛道上,上海智元机器人并非孤军奋战,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加入到新一轮的智能“赛博世纪大战”中,尤其是“身体派”和“脑派”的分歧迅速让“内卷”蔓延至整个具身智能领域。

刘慈欣曾说, 只有当在某个科学领域没有明确的技术路线时,才最适合创业。也正因如此,具身智能仍处于技术路线分歧之中,各家企业都在基于自身已有的技术积累,在同一条技术路线中展开竞争。

“谁能抓住量产和技术迭代这两个关键,就能在具身智能这场战争中赢得先机”,上海智元机器人CEO王晨曦表示。在“身体派”的先发优势面前,智元选择了另一条出乎意料的路——“大脑派”的具身智能路线。

上海智元机器人坚持“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路线, 在大模型和数据的底层技术架构上实现突破。在不久前举办的2023人工智能与大模型产业峰会上,智元机器人还发布了国内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O-1),以此降低企业进行具身智能研发的门槛。

不仅如此,王晨曦还认为, 在具身智能的探索中,开源共建与量产同样重要,“具身智能”这一新赛道,需要更多像智元这样的探索者。

三、上海智元机器人将“大脑派”具身智能迅速走向量产,开辟新赛道

看似在后面追赶,但上海智元机器人通过 “通用具身智能+量产”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被动局面。

先行者遭遇“内卷”,成为“红海”中难以突围的“沉没船”,但在通用具身智能+量产的双重赋能下,上海智元机器人却成功探索出了新赛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NO.1)上海智元机器人有了“身体”,还要有“头脑”,才能成为“具身智能”

智元机器人为何会决定走“大脑派”的路线?因为在与不少企业的交流中,王晨曦发现 ,企业在用上第一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前都是对具身智能有所忌惮的。

“企业对于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认知偏低,部分会觉得具身智能是又贵又难用的。大多数企业不会轻易下决心去做具身智能。”为了降低企业的使用门槛,智元决定先从大模型切入。

(NO.2)上海智元机器人如何用量产打开新局面,靠“数据+技术”双轮驱动

上海智元机器人将“具身智能”与“通用大模型”这一具身智能的“头脑”加以结合,再通过 “数据+技术”双轮驱动,将具身智能推向真正的“量产化”。

2000平方米的数据工厂、百万条高质量标准动作轨迹数据、累积千人次的数据标注团队、双人同时在线作战的双重质检机制,这些都为智元机器人提供了“数据”支持。 “通用技术”则来自于智元大模型。

(NO.3)上海智元机器人迎来了第1000台量产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目标再提上

在量产方面,上海智元机器人也早早实现了“量产”预期。年初,上海智元机器人在两个月内便陆续迎来了第1000台量产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智元机器人总装车间中, 一台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不断按部就班地完成装配任务,机器人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无休无止的生产,这就是上海智元机器人对量产的写照。

王晨曦告诉记者, 现在智元每年有1万台通用具身机器人进入市场,且质量、测试等环节都已成熟,下一步将快速实现 国内、国外大规模量产,“满负荷”地做机器人。

(NO.4)上海智元机器人开源“第二曲线”计划,推出开源项目“AgiBot世界”

在探索“第二曲线”方面,上海智元机器人也不甘落后。为了让数据和技术能够共享、流动,上海智元机器人在国内首次推出了开源项目“AgiBot世界”,希望能与更多企业共享数据,构建一个共同的“机器人大脑”。

“AgiBot世界”这一开源项目中,企业可以共享自己积累的数据,也可以使用其他企业共享的数据。通过共享,企业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他企业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加速具身智能的技术迭代。

>>>用量产和开源共建推动“具身智能”,上海智元机器人能否探索出未来?

Point1.具身智能的未来也许需要多学科协力合作,做更好的“自己”

探索“第二曲线”,探索新赛道,上海智元机器人似乎将“变革”二字用在了自己身上。相比于前行者被迫的“内卷”,上海智元机器人却要将探索新赛道进行到底。

看样子,上海智元机器人走的这条具身智能“大脑派”路线的确不错, 将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相结合,“用大脑”指导“身体”行动,也许这就是未来初期具身智能的模样。 但在个性化需求更强、社交需求更高的未来,具身智能的核心将是个性化的“社交智能”。

王晨曦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未来也许会有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等参与到具身智能的设计研发中,这表明了未来具身智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决心。

Point2.具身智能的“第二曲线”面临数据隐私的挑战,如何寻合规的新模式?

但基于数据和技术打开“第二曲线”,上海智元机器人也面临新挑战—— 数据隐私。如同网络社交经常被人诟病“隐私泄露”一样,如今数据的采集、使用、存储等也开始向更严格的方向发展。

数据隐私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必须在合规和效率间做更多平衡, 如何在合规不侵犯用户隐私权的前提下有效地收集和使用数据,就成了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Point3.具身智能的“第二曲线”也会带来新的社会伦理问题的挑战

更值得注意的是,具身智能的“第二曲线”也可能带来新的伦理问题—— 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同事、员工甚至朋友后,人类劳动力和机器人的地位关系又该如何划分?

“具身智能分工替代人力和作为人类同伴存在的关系需要重新评估,企业有必要和责任在此事上做好规划。”王晨曦认为, 在具身智能中融入人文素养、道德伦理等人类学科,也许能成为解决方案。

Point4.具身智能的“第二曲线”训练更有效的应用场景会是下一个突破口

既然量产和开源共建能推动具身智能的“第二曲线”,那么,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第二曲线”出现。往后,具身智能的“第二曲线”会从哪里发力呢?

王晨曦认为, 具身智能的开源、量产使得大规模收集到的数据使用场景的训练变得可能,未来企业可以借助这些数据更好地进行具身智能应用场景训练,这必将是下一步最大的突破。 通过VR、AR等技术让机器人在更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具身智能将在同样的时间中变得更加“聪明”!

对于具身智能而言, “量产化”和“数据”就像人类的血液, “开源共建”则是其基因。上海智元机器人通过具身智能、大模型量产的“双引擎”驾驶着具身智能驶向了更远的未来,而 “开源共建”将是下一步探索的关键。

无论是“身体派”引领的“具身智能+硬件”路线,还是“脑派”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路线,上海智元机器人都不惧挑战。在新赛道中探索新机遇,上海智元机器人可谓是“变革”的开创者!

0 阅读:11

牧田看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