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人被大儿子赶出家门,只因为父亲健康自己得病:他克我

潇潇爱文学 2024-08-23 17:45:44

在一个平静的乡村,一场令人心痛的家庭悲剧正在上演。88岁的张景芳老人,曾经含辛茹苦养育四个子女,如今却被大儿子无情地赶出家门。

这个黯然神伤的老人,站在曾经亲手帮忙砌起的房子外,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和深深的失望。张景芳回忆起往事,声音里充满了苦涩。

他说:"我原本一直跟着大儿子一起住,帮他种地又帮他砌房,日子过得很平稳。"然而,六年前,这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大儿子张强患上了尿毒症,每两周就要做五次透析,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让老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非但没有感激父亲的照顾,反而将自己的病痛归咎于父亲。

张强坚持认为:"他克我,是我害他得的病。"这种荒谬的想法让张景芳无法接受。他悲伤地诉说:"大儿子生了病之后,居然直接翻脸要把我赶出家门,他的所有东西大儿子都没有留,连饭都不给我吃。

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强依旧固执己见。他翻看着一本老黄历,坚称父亲与自己相克:"他都快90岁了,我才50岁,得了病之后,我的身体大不如前,可他的身体还好得不得了。

说不定等到他离世了,父亲还好好的。更让人心寒的是,张强否认曾对父亲施加暴力,甚至还对天发誓。然而,老人和邻居们的证词却与之相悖。

就这样,在寒冷的冬日,年近九旬的张景芳被赶出了曾经生活了25年的家。他带着满腹的委屈和心酸,只能投奔年过七旬的弟弟张志忠家。

看着哥哥苍老的背影,张志忠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同情。

被大儿子无情赶出家门后,88岁的张景芳老人不得不寄居在弟弟张志忠家中。

然而,这里的生活条件远比想象中艰难。记者来到老人居住的地方,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酸。张志忠家并没有多余的房间,只能将一间杂物间改造成老人的卧室。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阴冷潮湿的气息。屋内光线昏暗,墙角堆满了杂物,几摞穿了多年的破旧衣服和被褥被随意地塞进一个陈旧的柜子里。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间屋子甚至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没有。每到夜晚,老人只能依靠微弱的烛光度过漫漫长夜。张景芳苦笑着说:"到了夏天,屋内又闷又热,还有蚊虫叮咬,我睡觉都睡不安稳,半夜还要醒来好几次。

老人的日常生活同样艰辛。他每天只能随便做一道菜配上一大碗米饭充饥。张志忠心疼地说:"哥哥过得的确不太好,吃的油都是女婿送过来的。

"看着哥哥日渐消瘦的身影,张志忠内心充满愧疚,但作为一个70岁的老人,他自己也只能勉强照顾自己,实在无暇多加照看哥哥。

在这个简陋的住所里,陪伴张景芳的只有破旧的屋顶和那张坚硬的木板床。每当夜深人静,老人总会想起往事。他回忆道:"以前家境贫寒,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我和妻子总是把珍贵的米饭省下来给4个子女吃,自己则用红薯填饱肚子。

"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眶湿润了。然而,命运似乎跟张景芳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怎么也没想到,熬过了最苦的那些日子,如今到老却只能借住在弟弟家里,过着这样艰难的生活。

尽管生活艰辛,张景芳依然保持着乐观。每当有人来访,他总是努力打起精神,甚至会特意穿上一件干净整洁的外套,让自己看起来体面些。

但在无人的时候,老人常常会坐在床边,双手颤抖,眼神迷茫,不知在想些什么。这就是88岁老人张景芳的生活现状。他有4个子女,4个孙子,还有3个重孙,本该安享晚年,却落得如此境地。

面对眼前的困境,张景芳既无奈又心酸,但他依然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重获家人的关爱。

张景芳老人的遭遇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这个家庭的赡养问题。

然而,当记者深入了解情况时,发现老人的其他子女对父亲的处境似乎并不十分关心,更没有人主动提出要接父亲回家赡养。

两个女儿偶尔会来看望父亲,为他带来一些保健品和猪肉。她们会叮嘱父亲保健品的用量和猪肉的存放方法,老人也会认真地听着。

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谁都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喜悦。然而,当谈到赡养问题时,女儿们却搬出了村里的习俗作为推脱的理由。

"村里有个习俗,只要家里有儿子,那么赡养老人就是儿子的责任,毕竟家产都给了儿子,"女儿们解释道。她们表示,在大哥和二哥都不管父亲之后,她们也曾把老人接去住过几天,但老人住了10天就要搬回来,她们也没办法。

当记者来到二儿子张贵家时,张贵并不在家,只有二儿媳王菊香在。王菊香的说法与老人女婿的说法截然不同。她声称:"当初说的是一个月轮一次,在大哥那边住一个月,在我们这边住一个月。

本来他是住在我们家的,但吵了一架之后,他就自己抱着被子出去了。然而,老人的小女儿对此说法极为不满。她愤怒地指出:"明明父亲生病的时候她根本就没有管过他,只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出过一点钱,此外再没有为父母出过一分钱了。

父亲独自居住的这几年,二哥和二嫂一次都没去看望过他,根本就没有尽到孝顺的义务。面对这些指责,王菊香虽然反驳,但并没有否认这些事实。

她只是辩解说不能让她一个人来承担照顾父亲的责任。她带记者参观了老人曾经住过的房间,解释说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丈夫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大人,还要带两个孙子,实在没精力照顾老人。

当张贵回到家时,他表示自己很愿意赡养父亲。但张景芳老人对此毫不相信,他说:"他一年到头都在忙工作,只有过年才回家,他又是个怕老婆的人,他说的话根本就不能算数。

这场家庭纠纷持续了很长时间,村支书也多次前往进行调解。然而,每次调解都因为各方利益无法达成一致而告终。然而,这番情绪激烈的指责并未能触动张贵的良心。

他依旧选择了沉默,似乎想要逃避这个棘手的问题。这场关于赡养的争议,不仅撕裂了原本就脆弱的家庭关系,更让年迈的张景芳老人陷入了无助和绝望之中。

随着张景芳老人的处境日益艰难,赡养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村里的干部们决定再次介入。

村支书多次登门拜访,试图说服大儿子张强放下成见。他语重心长地对张强说:"赡养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能因为你生病就不管了。

然而,张强依旧固执己见,坚持认为父亲不需要他的照顾:"他现在还能自己做事,能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我照顾。"他似乎忘记了,即使父亲身体再硬朗,也已是一个将近九旬的老人,需要子女的关爱和照顾。

见张强态度坚决,村支书又转向二儿子张贵。张贵表示可以承担一半的责任,但坚持要大哥也尽一份力:"父亲有两个儿子,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我身上。

"这个提议显然忽视了大哥身患重病的现实,也无视了大哥此前25年的付出。就在僵局难解之际,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介入了调解。

他们耐心地倾听每个人的诉求,分析利弊,努力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次调解持续了很长时间,工作人员反复与家庭成员沟通,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

经过一整晚的思考,第二天再次展开调解时,张强和张贵的态度都有了微妙的变化。也许是良心的谴责,也许是社会舆论的压力,他们开始意识到,作为子女,照顾年迈的父亲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道德义务。

在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协调下,四个子女终于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赡养方案。这次讨论的氛围明显不同于之前,每个人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妥协和理解。

经过半个小时的商讨,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逐渐成形。考虑到大儿子的身体状况和之前的赡养情况,以及二儿子的家庭情况,大家达成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协议。

这个过程中,村支书和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提供了专业的法律建议,还从情理上劝导子女们履行赡养义务。

他们的努力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带来了转机,也为化解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最终,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持续已久的家庭纠纷终于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虽然过程艰难,但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不仅是对张景芳老人的慰藉,也是对整个家庭关系的修复。

经过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张景芳老人的四个子女终于在赡养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首先,鉴于大儿子张强的身体状况和之前25年的赡养情况,决定今后由小儿子承担主要的照顾责任。张景芳老人将搬到小儿子家居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次,关于经济负担,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以及将来的丧葬费等,将由两个儿子平均分担。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了大儿子的病情,又不让小儿子一人承担全部经济压力。

最后,在日常照顾方面,两个儿子负责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而两个女儿则要定期探望,确保老人得到全面的关爱。这份协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在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四个子女郑重其事地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协议正式生效的那一刻,张景芳老人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协议生效的当天,88岁的张景芳就迫不及待地要回弟弟家收拾行李。他的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仿佛又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在子女们的帮助下,老人告别了居住了三年的阴暗潮湿的小屋,搬进了小儿子家为他精心准备的明亮卧室。当张景芳站在新家门口时,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阔别已久的笑容。

这个笑容不仅代表着他终于有了安身之所,更象征着这个家庭重新团结在一起。看着父亲脸上重现的笑意,子女们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愧疚,也有欣慰。

这场风波让他们重新审视了家庭关系,也让他们明白了孝道的真谛。张景芳的小女儿感叹道:"我们之前太自私了,没有真正考虑过父亲的感受。

看到他现在笑了,我们才意识到这才是最重要的。张景芳老人的故事在当地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更多人开始重视老年人赡养问题。

正如古语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尽孝不能等待,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刻。

最后,看着父亲满足的笑容,张景芳的子女们纷纷表示,今后将更加用心地照顾父亲,弥补过去的过错,让老人真正安享晚年。

2 阅读:446

潇潇爱文学

简介:行走历史长河中,坐看风起云涌时,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