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将笄之年的生日宴上,闹出了一场“戏子风波”。
史湘云在宴席上直言“这个戏子像林妹妹的模样”,引起了林黛玉、贾宝玉、史湘云三人之间的矛盾,贾宝玉夹在两人中间,两头受气,于是写了一首《寄生草》,感叹:从来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
就在读者把心思,放在宝黛湘三人身上时,就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初提起戏子这个话题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为人八面玲珑的王熙凤。
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第二十二回
这就怪了,以王熙凤的为人,她怎么可能当着众人的面,嘲讽林黛玉像唱戏的?
史湘云性格爽直,事无不可对人言,所以才把真话给说出来了,她的表现符合人物设置。同样的事情,放在王熙凤的身上,就显得就怪异,甚至有读者怀疑凤姐智商下线,干出这没头脑的事。
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没有读懂这个情节,看不明白王熙凤的意图,只能流于表面,得出一个自己也觉得怪异,但又找不到更好解释的答案,我们今天就把这个问题好好聊一聊。
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交际逻辑,其实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处处取悦上级,放在《红楼梦》的情景里,王熙凤的心思始终在贾母身上,红楼里凤姐的大部分笑话,基本都是为贾母准备的,对于丫鬟、小厮们,王熙凤可没有这么和颜悦色。
同样的道理,要理解宝钗生日宴上,王熙凤的异样举动,就得把眼睛聚焦在贾母身上!
原著里,当天宴席结束的时候,贾母因为喜欢戏子里的小旦和小丑,才让人把两个戏子给带进来,王熙凤开玩笑,就是基于这个前提。
一言以蔽之:王熙凤的这个笑话,虽然是当众说的,但核心指向是贾母。为了让众人明白这一点,王熙凤专门说了一句: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庚辰本此处,有一句批语:明明不叫人说出。
在王熙凤设计里,当她问出这个问题时,其他人都不应该站出来回答,而要让贾母自己来说,而贾母细细观察之下,发现这个小旦长得像林黛玉,然后一边拉着黛玉,一边大笑说:我看长得像我们家林丫头。然后众人跟着大笑,这个笑话就算完成了。
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王熙凤的这个笑话失败了,因为主动说出来的人,不是贾母,而是史湘云——也就是说,王熙凤没有料到,半路会杀出来个史湘云。
以王熙凤以往的经验,她断定在场其他人明白她的意思,所以宝钗知道答案,但她不说,她知道王熙凤的计划是什么,已经准备配合了;
贾宝玉也知道答案,但他跟宝钗不一样,他担心的是黛玉,怕说出来会惹林妹妹生气,所以曹雪芹用词异常精准,说的是“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宝钗、宝玉只是在场众人的代表,因为曹雪芹不可能把每个人的心理都写出来,其他人肯定也都猜出来了,但他们大部分都跟宝钗是一样的心理,准备配合凤姐,完成这个笑话。
王熙凤唯一没有料到的是,史湘云听不懂自己的话外音,而且史湘云对人情世故的敏感性很差,《红楼梦》后来的很多情节都在塑造史湘云的这个特点。
比如菊花诗赛,题目是薛宝钗、史湘云两个人合伙拟的,第二天作诗的时候,宝钗就只挑了一首,把机会让给别人,因为活动策划者提前知道题目,这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湘云却完全不管这些,一个人连续写了三首。
再有第五十回,芦雪广联诗,史湘云更是大展其才,一个人联了十几句,在场的李绮、李纹、邢岫烟这些新人,只联了一两句,就没有继续联了,到了后来的《咏红梅花》,史湘云还是抢着要作,又是宝钗提出,把机会让给三个新人。
因此,史湘云当众说出答案,截断了王熙凤的笑话,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她的人设,透过这个情节,似乎也可以看出,王熙凤对史湘云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才忽视了这个变数,若还是以为王熙凤故意嘲讽林黛玉,那便真成了南辕北辙,离读懂红楼又远了一步。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吐舌头咯]
[吐舌头眯眼睛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