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济卦六爻详细解释

阳健 2025-01-25 09:26:22
未济卦六爻详述

初爻:格局难开

初六。濡其尾,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初六”处于下卦坎险,而且又是从既济卦接到未济卦的初爻,那么未济卦的“初六”绝不可能成,这是一定的。“濡其尾,吝”,“濡”说明在坎水之底,“吝”说明格局不开,没办法突破,遭遇能力的极限。也就是说,已经下水了,尾巴也打湿了,却没捞到任何好处,纯粹是交了点学费。卦辞说“濡其尾,无攸利”。“初六”就是“濡其尾,吝”,很有挫折感。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况会急着想突破,若发现自己的做法需要修改、调整,那就还有机会;如果像巽卦第三爻的“频巽,吝”一样,“志穷也”,遭遇挫折,还进行自我防卫,那就更不能突破了,因为犯了“吝”的毛病——气量狭小,以致文过饰非。

承担错误要有一定的气度,往往“悔”的人还能悔过,“吝”的人就不见得能悔过,那么路子会越走越窄。如果“濡其尾,吝”,到最后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还不肯改,就会像《象传》说的“亦不知极也”。《小象传》的批评很不客气,“濡其尾”,结果还是吝,还不如不要下水。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极限,就是“亦不知极也”。节卦第二爻和这一爻颇为相似,《小象传》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失时到了极点。也就是说,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还要量力而为,别看到大家劈劈啪啪跳下水,你也去凑热闹,自身资源有限,何必一窝蜂想捞便宜,没有这么好的事!

“初六”爻变为睽卦,睽为不合,背道而驰、不适合干,就是干也干不久,迟早会离开。既然不合适,为什么不去找合适的事情去干呢?真的是“亦不知极也”。一般人很难从爻变是睽卦检讨出失败的原因,因为人很少有自知之明。

“濡其尾,吝”,看起来是比较不客气的。卦是未济,又是下卦坎险的“初六”,能怎么样呢?“亦不知极也”,“极”除了有极限,还有就是中道的意思。“初六”本来就不居中,比起居中的“九二”就差很多。“九二”居中,在坎险之中,刚而能柔,有自知之明,不会有不合适的举动。但“初六”亦不知极,亦不知中。时中之道,就得恰到好处,正如《大学》所说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人很难挑环境,掉到哪个环境中,就得充分了解这个环境,充分运用环境所提供的资源,避免环境中的风险,这样还是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这就是“极中”,懂得阴阳和,才能够生。

无所不用其中,无所不用其极,在任何一个环境中懂得运用方法、发挥最大的极限,产生极大值,也就是时中之道的意思。“见龙”的时候就得“在田”,那就是“见龙”的“时中”;“飞龙”就得“在天”,“潜龙”趴在地底下,就得“勿用”。这就是“无所不用其极”。有了这种积极的精神,都不挑环境,永远可以在每一个环境中做到最好。正如孔子所说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人生的富贵、贫贱、患难、造次、颠沛,都不是我们能挑选的,碰上了,就在这里落地生根、茁壮生长。形势比人强,所以不必挑环境,要学习“无所不用其极”,做到《中庸》所说的“无入而不自得”,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能自得,绝不会空手而回。

二爻:刚而能柔

九二。曳其轮,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第二爻比较成熟了,刚而能柔。“初六”是柔,根本没有实力,却居于刚位,自取其辱。“九二”有一定实力,刚而能柔,知道在坎险之中,不能乱动,比“初六”虽为阴柔却逞强的刚位要强很多。“九二”刚中,虽然在坎险之中,却不会被浪涛淹没,菩萨过江,先保住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说。所以很稳,不会躁进。“曳其轮”,就是车子慢慢开,不会翻车,人家想让他倒也不容易,因为他有实力,刚而能柔,阳而能阴,能忍耐,了解形势的险恶,不强求。故“贞吉”,固守正道就吉。

《象传》说:“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九二”居下卦之中,未济卦每一爻都不正,“九二”就必须“中以行正”,才能求吉。其位不当,但是居于中,可以好好利用,保存实力,现在即使不成,将来机会到了说不定就能成。“九二”这个爻本来就应该这样,下卦坎险,就像人生遭遇险难,既然已经卷进去了,就先求自保,想办法“习坎”,等三个爻之后,即三年或三十年之后,就可能成功。“九二”跟哪一个爻对应?“六五”。“六五”就是“柔得中”,是光明的中心。想要将来的未济能习坎、继明,变成“六五”的大放异彩,现在就要保存实力,在坎险中维持不倒,将来才有希望像“六五”那样。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所以在不能动的时候好好修炼;“曳其轮,贞吉”,“中以行正”,有弹性,刚而能柔,未来就是“六五”。这就是《彖传》所说的“刚柔应也”。

现在虽不当位,寄望于未来,就如“九二”爻变为晋卦一样,旭日东升,朝气蓬勃,“明出地上、君子以自昭明德”。《大学》一开始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下面就可以“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曳其轮,贞吉”的背景,即所有的战略考量、周遭形势的把握,先求不被冲垮,然后慢慢酝酿实力、等待机会。但前提是不被冲垮才有机会。可见,“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还是在“小狐汔济”、“未出中”的状态。爻变是晋卦,前途光明,但光明不是天上掉大饼,需要自昭明德、自强不息,在坎险之中不断历练。

未济“六三”——坎险之极

“六三”这个爻超有意思,每个字都认识,可是要真懂这个爻,若没有过来人告诉你这个爻在讲什么,很可能会迷惑、不懂。自古注解《易经》的人很多都在猜谜、瞎起哄。进入爻辞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六三”的形势。这个爻的形势、环境都非常差,是典型的逆境、险境,就像坎卦的“六三”一样,“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还可能越陷越深。凡是下卦坎险的“六三”没有好过的,而且跟“初六”的浅尝辄止还不一样。初爻可以夹着尾巴回头,“六三”已经是人在江湖,回不了头了。阴居阳位,不中不正,坎险之极,也不会有谁来帮忙。“九二”求自保,一定不会帮。而且“六三”跟“九二”的关系也不好,阴乘阳,柔乘刚,欲望蒙蔽理智,是不正常的关系,更不会出手帮助。所以“六三”被孤零零地撂在那里,尴尬得很。下卦的坎险已经熬过一段时间,很受耗损,结果还是卡在黑暗的坑洞里,仰望上卦、外卦离的光明,看得到却爬不到。“六三”上面是“九四”,“九四”已经进入上卦的光明,“六三”就差那么一点——“小狐汔济”。不光是差一点点,而且是自身条件太差,人家不见得要你这个包袱。“六三”高不高攀得了还不知道呢,已经快要沉入水中,载浮载沉、坎险之极。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抓,人家还不见得要你抓,你就被看成是包袱、负担。

可见,“六三”跟“九四”有阴乘阳、柔乘刚的关系,很想上去,哪怕是扒块木头都安全,不用在水里穷泡,可人家不欢迎,怎么上得去?这就是“六三”的尴尬处境。我们都知道,凡是下卦坎险的“六三”都没有好处境。一个是本卦坎卦的“六三”,来之坎坎,进退两难;条件不好,无人相救、左右无援。第二是解卦“六三”,解卦要求解脱,希望赦过宥罪,消解诸多业障;但“六三”是很惨的一个爻,背着包袱坐在车上,强盗还来打劫——“负且乘,致寇至”,“自我致戎,又谁咎也”,坎险之极,丢也丢不掉,难过死了。讼卦的“六三”也不好过,打官司,跟人家争不过,被最好的朋友出卖,又争不赢,气得要死;想办法化解,面对失败挫折,就是没能讼赢。爻辞说“食旧德”,该咽下去的就得咽下去,还得利用恩怨关系,“贞厉,无成有终”,形势相差太远,对方是胜利者,你是失败者,怎么调整,都还是挫折、失望。不过“六三”到最后“终吉”,对方“终凶”。但内心有无限坎险的“六三”,人生有时就是碰到这种屋漏又遭连夜雨的事。怎么办呢?讼卦“六三”教你不要轻举妄动,解卦的“负且乘”告诉你问题在哪里,要怎样解决,坎卦也告诉你“来之坎坎”的时候就地卧倒。还有师卦的“六三”,不但不好,还很糟,“师或舆尸,凶”,决策的意见多多,结果打了一个大败仗,“大无功”。困卦的“六三”更糟,身败名裂、众叛亲离,赔了夫人又折兵,“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爻变是大过卦,是超负荷的惨境。从正面、反面看,内卦是坎险的“六三”有什么共通性,还跟卦有关,同样是“六三”,内卦是坎险,因为上卦不同,环境不会完全一样,脱困之策也不完全一样。

三爻:失败为成功之母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易经》到了最后,本来就是垂直的、整体水平的比较,而不是独立的一卦是一卦、一爻是一爻,这就需要“韦编三绝”,才能彻底搞通。孔子也得随时带一套《易经》,没事翻一翻,触类旁通,才能掌握《易经》整体贯通的关系。所以睡觉带着,吃饭、坐车都带着,随时可以翻查。我们现在掌握很多利器,跟古人完全不一样,想随时查看也更加方便。《易经》虽说只有四千多字,刻在竹简上分量应该不会太轻,孔老夫子还得天天随身带着一大堆东西,要翻查不是很累吗?我们现在随时查看,最多也就是薄薄一本书,做低头族就可以了,找数据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我们怎么读不过他们呢?

《易经》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库,卦与卦、爻与爻之间,纵横相错,息息相关。如果上卦是巽,巽为风,下卦如果是感情用事、欲望充沛的兑,就会很想表达出来。如果上卦是兑,第五爻跟第六爻就会产生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关系,然后又有八种不同的下卦组成的信息,这是横切面,掌握它的规律,才能彻底搞懂。基本原型就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一定有其共同性,就像乾、坤假定是六十四卦的共同基因,任何一个卦的“初九”都有“潜龙勿用”的意思,每一个“九二”都有“见龙在田”的意思;每一个“初六”都有“履霜坚冰至”的意思,这是横切面的关系。读《易经》如果没有办法掌握横的联系,那就都是碎片。这就是《易经》跟其他经典不一样的地方,差一点就差很多。所以要纵横交织,来来往往,才能驾驭《易经》的要义。很多人给《易经》写注释、写《易经》的书,连这一点都没掌握,怎么讲得通呢?

好,我们看未济卦的“六三”。“六三”的形势已经分析得很清楚,爻辞八个字,“未济”的卦名出现了,这显然很重要,这是表现卦的特色。整个卦称“未济”,这个爻就是“未济”中的“未济”,你看有多惨!“未济,征凶”,本来就成不了,还不信邪,想赌大运强求,非往前冲不可,结果一定凶。“征凶”跟卦辞所说的“濡其尾,无攸利”一样。“征凶,无攸利”是归妹卦,为什么“征凶”?因为“位不当”。为什么“无攸利”?因为柔乘刚。“六三”都有这个毛病。有时候人不甘心,非要不可,还是要不到。

“六三”不肯放弃,想不通,死缠烂打,明明不可能,还是要强求,用所有的力量去出征。《象传》说:“未济征凶,位不当也。”归妹卦“征凶”也是“位不当”。“六三”“未济征凶”,告诉你不可能的事就是不可能,因为“位不当也”。“六三”不仅“位不当”,而且跟“九二”的关系是阴乘阳、柔乘刚。但是,比较麻烦的是后面跑出一个“利涉大川”,让人眼睛一亮。过去很多人看到这里,还以为这个爻写错了,利涉大川不就是“既济”吗?前面的“未济,征凶”要怎么解释呢?强行过河淹死了,后面又“利涉大川”,不是荒唐吗?这是矛盾的,这叫二律背反,同一个爻怎么既“未济”又“既济”呢?已经宣判死刑,“征凶”失败了,怎么“利涉大川”呢?自古以来,读到未济卦的“六三”,总会觉得“未济,征凶”,真的是求不得苦,越求越得不到,越求越远。但后面的“利涉大川”,就有点矛盾,有些人第一个想法就是参考传怎么解释,结果《小象传》说“未济征凶,位不当也”,特别需要解释的“利涉大川”却没有解释。“未济征凶”,需要解释吗?一般的研究者都知道“位不当”。

为什么“利涉大川”呢?我们也不排除其中一个可能,就是《小象传》的作者也不懂,所以不解释,藏拙;另一个可能是他太懂了,装不懂。总有一个可能性,但他没解释是事实,这就成谜了。后人再看到这里,还是有大多数人不懂,因为传也没讲清楚,可是研究《易经》的人要把《易经》解释一遍,既然前人糊弄,他怎么办呢?不能不解释啊,有的解释就很好玩,拼命绕弯,恨不得从盘古开天讲起,讲到最后,反而越让人半信半疑。那就是没真懂,可是硬要解释,这叫强作解人。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另外一个极端,他想既是“未济”又“利涉大川”,讲不通,就想一定有另外一个可能,就是爻辞错简,根本就没有后半段的“利涉大川”,只有“未济,征凶”;《小象传》不解释是因为作者当时看到的经文没有“利涉大川”。这种人就把“利涉大川”称为衍文,如果没有这四个字,《小象传》的解释就完全合理。这是一种解释,就是不能理解的一定不存在。还有一种是妥协派,他觉得要把四个字去掉于心未安,认为不会莫名其妙多四个字,一定是掉了一个字,应该是“不利涉大川”——“未济,征凶,不利涉大川”。这样岂不合理?掉一个字的可能性应该比多四个字的可能性高,一想通了就很愉快,他就说本文应该是“未济,征凶,不利涉大川”,掉了一个“不”字。如果《小象传》的作者看到的是“未济,征凶,不利涉大川”,还需要去解释“不利涉大川”吗?不需要解释。这也是一种说法。

其实,以上三种解释都错了,后来不少证据都说明“利涉大川”确实存在。为什么爻辞要这么写?这个爻就是非得这八个字才能写清楚。

为什么“未济,征凶,利涉大川”?一定要找出一个说得通的解释。对一件事的诠释,读一本书,读一个人,读一段历史或当代事件,常发现很少解读是严谨可信的。这种爻辞的出现绝非偶然,一定有其道理,看着好像很难,说破了一文不值。人越想越远,才会认为“未济,征凶,利涉大川”不合理。其实“未济,征凶,利涉大川”百分之百合理,就是因为这次失败得这么惨,只要你没有完全完蛋,转化成未来成功的动力,下一次就“利涉大川”。写在前面的是“未济,征凶”,说明你败得这么惨,痛定思痛,转化成活的智慧,下一步就运用“未济,征凶”惨痛失败的经验,保你逢山过山、逢河过河——“利涉大川”。这就是把“未济,征凶”惨痛的失败经验化为动力,就利于以后渡过一切重大险难。这正是未济卦给我们的教训。“慎辨物居方”,所以不要怕失败,失败得越惨(除非完蛋),永远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前面的“未济,征凶”,因为不懂得“辨物居方”;下一次一定要“慎辨物居方”,就懂得如何渡过险难。这个爻之所以冠上卦名,正是要我们从人生的惨败之中吸收经验,运用“未济征凶,位不当”这一重大错误的经验“利涉大川”,展开人生的下一步。所以绝对不可以把“利涉大川”拿掉,否则意义完全没了;更不可以说是“不利涉大川”。认定是“不利涉大川”的人,对经典的认识只在文字层面上。《易经》卦爻辞的写作严谨而且精炼,如果写“未济征凶”,又说“不利涉大川”,这绝对不是爻辞的作者,那不是废话吗?写在前面的是眼前惨烈的事实,写在后面的就是往未来看,任何在“未济征凶”中的人,只要把它想成“利涉大川”,就永远不会倒下、永远不会放弃。所以这个爻称“未济”,不是平行的,更不是同义反复,而是有前后因果关联;因为这次“未济征凶”,所以下一次可以“利涉大川”。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别处检验这个爻绝对是这个意思。“六三”现在很虚弱,不中不正,可是经过惨败的锤炼,变坚强了,学到很多东西,由虚转实,爻变为火风鼎,下一次就是你当老大,革故鼎新,展开新生活。没有这次败得这么惨,知道方法用错,辨物没辨清楚,承认看错人,用人不当,下次还有可能再起来吗?鼎卦全新的局面,“革去故,鼎取新”,正因为旧的“未济征凶”给的刺激太甚,激发下一次“利涉大川”的动力,创造一个新时代、或是一个崭新的人生,这样的大起大落,才是未济的教训。不痛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彻底洗心革面,革故鼎新。

从卦中卦看“六三”的复杂性

还有,从卦中卦来看,初、二、三、四爻构成的是未济中的未济,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爻的爻辞有这么多东西糅合在一起。“六三”是卦中卦未济卦的第三爻跟第五爻,等于是两个爻位,未济的“六三”又是未济中的未济“六三”,这就加重了它的悲剧性;可是别忘了,它同时也是未济中的未济“六五”。“六五”是成功的、是君位,三与五同功而异位,失败跟成功是重叠的,没有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所以“未济征凶”里面有“利涉大川”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里面隐藏了未济卦“六五”的可能。

再看,三、四、五、上爻构成的也是火水未济。本卦的“六三”是卦中卦未济卦的第一爻。第一爻是“濡其尾,吝”,“亦不知极也”。这个爻的复杂程度就是这样,同时是未济卦的三个阴爻,是“初六”,是“六三”,又是“六五”,三者糅在一起,结果就构成这么一个表面看来复杂而矛盾,实际一点都不矛盾的爻的环境。通过爻变,又使这个爻能够转虚为实;心脏强的,会吸收历史教训,就可以坐上王位,因为有未济“六五”的可能。

这是“六三”在卦中卦相应的爻位,用各个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其真正的意思。没有绝对铁案如山的证据,千万不要随便更改经典来自圆其说。要知道,《易经》自古以来就是一本未曾遭禁的书,就是秦始皇也不敢烧它;没有特殊原因是不会加减字的,没有证据怎么能乱猜呢?“未济,征凶,利涉大川”看似矛盾,其实任何一个卦的三爻和四爻一定是最繁复的,会受到各方力量的作用,除了在本卦中承上启下,多凶、多惧,还有就是五个卦中卦的每一个卦,都包含三爻、四爻;五个卦东拉西扯,一定会影响到这个爻。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第三爻一波三折,第四爻反反复复,多方拉扯,难免复杂。

这个爻还有另一个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未济,征凶,利涉大川”?在不同的卦中,这样一个爻是人生的谷底,是极度挫败的环境,要怎样重振旗鼓、转化矛盾?我们都知道,未济卦如果是“用”,它的体就是否卦。否卦第三爻“包羞”,没有讲吉凶,要是在那样的人生耻辱挫败中都能忍下来,下面的成败就难说了。“包羞”不论吉凶,在于人能够忍辱精进,“包羞忍辱是男儿,卷土重来未可知”。“包羞”的时候,人生的惨败已经无以复加,可是否卦第四爻“有命无咎,畴离祉”,是不是起来了?熬过最黑暗的时刻,光明就在前面,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未济卦的体是否卦,第三爻和否卦包羞的笔法虽然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未济”就是“否”之用,否到不能再否的时候,是谓包羞;未济到不能再惨的时候,就是“未济征凶”,可是里面就有“利涉大川”的可能,就看有没有志气,有没有转化的动力。

四爻:和平共存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未济卦还剩三个爻,现在就等着翻牌,看未济卦上卦离的光明到底是怎么回事。“濡其尾”、“曳其轮”的人生都是失败、挫折、停顿,想要的要不到,到了“未济,征凶”给你迎头一棒,打得你头昏眼花,然后安慰你——“利涉大川”。

“九四”是上卦离光明的开始,曙光乍现,至少看到光了。在本卦来讲,它的位置好像比“九二”高,但还没有真彻底脱险,也尚未摆脱业障习气,只是程度上少了一点而已。“九四”比“六三”好一点,就像“九二”一样,刚而能柔,阳而能阴,有弹性,能忍耐。

首先就是“贞吉,悔亡”,这一点我们很熟悉,固守正道就吉,可能发生的“悔”就会降到最低,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小象传》就迫不及待地解释了:“贞吉悔亡,志行也。”只要做到“贞吉悔亡”,心中的主张、想法就可以实现。革卦借着突破性的开创而扭转形势,第四爻“改命之吉,信志也”,里面也讲“悔亡”;和未济卦“九四”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刚才一直强调,要理解“未济”,要和否卦对照着看。否卦“九四”,从包羞忍辱的谷底挣脱出来,百炼金刚,最后又重新沐浴在天命的加持下。《小象传》称“有命无咎,志行也”,可见它们的关系多密切。

“贞吉,悔亡”还只是初步,毕竟已经越来越好。曾出现“贞吉,悔亡”的是哪些爻呢?一个是下经第一卦咸卦的“九四”。咸卦的感应、感想、感怀、感情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九四”地位很高,但心不定,“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未光大也”;必须正心诚意,让“悔”亡了,这样才能“未感害也”;然后再进一步到达咸的更高境界——“咸其脢,无悔”。“无悔”在“悔亡”之后,在未济卦也是如此;除了咸卦,大壮卦也是如此。大壮卦的“九四”跟咸卦“九四”、未济卦“九四”,都是劈头一个“贞吉,悔亡”。一是在“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的情况之下;一是在“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心思不定状况下,都特别需要“贞吉悔亡”。大壮卦的君位也是“无悔”——“丧羊于易,无悔”。还有涣卦的门槛是在“九二”——“涣奔其机,悔亡”,到了“六三”就进一步变成“涣其躬,无悔”。也就是说,在“悔亡”之后向上提升的境界就叫“无悔”。

未济卦也是如此。“六五”是大成功、功德圆满的境界,上卦的太阳中心、文明中心,佛光普照的光源发射地,爻辞就称“贞吉,无悔”。“九四”是“贞吉,悔亡”,“六五”是“贞吉,无悔”,这是有因果的。人生“无悔”太难,先要从“悔亡”做起;“悔亡”做到了,自然而然就“无悔”。而且,要处理得好,永远都得靠“贞吉”。

第四爻是“贞吉,悔亡”,因为才刚刚摆脱坎险,要先把还没清理干净的东西尽量让它“亡”了,不要让它再发生。但这些负面的东西也不可能一下就清除,时不时还会冒出来,但就靠着“贞吉,悔亡”,习惯成自然,慢慢就不再出现了,亦即“贞吉,无悔”。在晋卦第四爻“晋如鼫鼠”的时候,形形色色的欲望、业障多得不得了,鼠患为祸,就得养猫,尽可能地捕杀老鼠,那就叫悔亡。灭鼠成功,再也没有老鼠,那才叫无悔,这时猫就可以退休了;没有老鼠,自然而然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人在“贞吉,悔亡”的时候还是得战战兢兢、咬牙切齿、戒慎恐惧,就怕悔不亡;到了无悔的时候就不必这么紧张了,习惯成自然,这种自然态的无悔,才是最终的成果。

“九四”可能是旭日东升,是“贞吉,悔亡”,“六五”则是日正当中。“无悔”是建构在“悔亡”的基础之上。那么,“上九”就有落日的象,夕阳西下。未济卦上爻也是《易经》最后一个爻。

未济卦“九四”爻辞也是比较长的,真能把它想通、悟通的很少,一般都是在文字上做功夫,而不是在实际的身心实证上下工夫。“贞吉,悔亡”之后,就是“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又出现“鬼方”了,黑暗势力死灰复燃,魔鬼大军又出现了,这就得赶快遏恶扬善,大肆讨伐。“伐鬼方”在既济卦“九三”,在未济卦是另外一面“九四”;因为未济、既济相综,未济卦“九四”反转过来就是既济卦的“九三”。鬼方又复活了。既济卦“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把鬼方打败了,疲惫不堪,看似辉煌成功,但资源枯竭,已经埋下败亡的种子。不过,不管怎么讲,“高宗伐鬼方”确实是把鬼方打败了,只是到了未济卦“九四”又发现“鬼方”。人生真难搞,黑暗的那一面总会冒出来!现在已经进入未济卦第四爻,应该是光明的,怎么还会有黑暗呢?

为什么“鬼方”在高宗大肆讨伐之后仍然死灰复燃?这就代表“高宗伐鬼方”没搞干净,再不然就是治疗方法有问题;鬼方还是鬼方,完全没变,即使被打趴下去了,还是又出现了。不过,高宗至少打败过鬼方,虽然花了三年时间,打得精疲力竭,而现在鬼方又出现了,是不是再把高宗征调出来,让他再打一次鬼方?结果这一爻找不到高宗了,没有高宗,该怎么对付鬼方呢?可见无法再用高宗那一套了,要换成“震用伐鬼方”。既济卦已经尝到灾难式的后果,现在是未济,就应该换一种方法、思维。照这样,人生的成败又该怎么看呢?在“高宗伐鬼方”的时候,历史上都说“高宗”获胜了;但其实最后灭亡的是高宗。也就是说,未济卦看不到高宗,搞了半天,因为高宗被消灭了。高宗出什么事了?“濡其首,厉”,“何可久也”。高宗那一套无法有效克制鬼方,反而被毁灭了。那就要用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对付象征恶魔的鬼方。这样看来似乎可以下结论了,输的一方是高宗而不是鬼方,不然鬼方何以又出现?其实,高宗也不一定是不见了,而是走火入魔,变成新的鬼方;降魔一久,也跟黑道差不多,黑才能打黑,鬼方跑到高宗里面主宰了高宗,高宗则变成新的鬼方。很多称霸的思想、历史上的枭雄,刚开始义薄云天、豪气干云,跟一起搞革命的兄弟同甘共苦,等他得了江山之后,患难兄弟就被他逐一杀尽,他变成了新的鬼方。这就像明夷之心和天地之心一样,在一念之间转变;佛可以变魔,魔可以变佛。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宗跟鬼方肉搏,久了也会被鬼方传染,变成新的鬼方。美国一直认为自己是高宗,把本·拉登和萨达姆界定为鬼方,但现在萨达姆和本·拉登都死了,世界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还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换句话说,这时候重新再起、改头换面的鬼方,一定比先前更强悍,用老方法去打是不可能胜利的,再者,以太极思维来看,没有任何东西能彻底消灭任何东西,只能寻求和平共存;癌症基因与生俱来,是生命永续发展的一部分,根绝癌症就是根绝生命;而且在压制它的同时又会殃及无辜,所以用高宗那一套对付鬼方,其实也是在对付自己的生命。最后发现鬼方的问题还在,高宗却不见了,那就只好“震用伐鬼方”。这需要大彻大悟,二元对立的抗争永远解决不了问题。鬼方既然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就一定要以正面面对;生命中的某些不完美与生俱来,所以要用好的方法化解冲突;要化解,就要先承认它的存在,求取双方的平衡。这就要用“震”的方式。“震”代表创造力的核心、生命力的核心,众生皆有,鬼方也是众生,哪来的圣战和魔鬼呢?就像太极图一样,有阴有阳;有致癌基因,也有正常基因。会出问题,是因为失去平衡,表现出来的就是鬼方泛滥。用不当的方法强行打压,就要费时费力——“三年克之”,还要小心“小人勿用”。既济卦伐鬼方就已经元气大伤;到了未济卦,鬼方再现,就不能再用那一套了。要承认震里面也包括鬼方,想办法各方和平共存,这才是终极的王道解决方法。人活着,就算是佛菩萨转世,他也会生病,“震用伐鬼方”,就是说鬼方出现了,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想办法扑灭,因为扑灭不了;要设法找到和平的相处方式,承认鬼方也是震方的一部分。

一旦有了“震用伐鬼方”这种生命主体性的认识,就不会有分别心,这样反而能解决鬼方的问题。其实,撂下屠刀,立地成佛,鬼方就变成上帝这一方,一念之转,佛就变成魔。其实,宇宙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说起来简单,修炼起来可难得不得了。个人修还简单,国家、社会、世界要修成“震用伐鬼方”这样大彻大悟的境界就更难,中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战争不断、杀戮不断。

“高宗伐鬼方”是既济卦离开光明、快要进入坎险的最后一爻,但是大彻大悟的“震用伐鬼方”是在未济卦脱离坎险,刚刚进入离卦光明时,这个爻绝对有启蒙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如何根本解决问题。既然鬼方也是震的一部分,是一切众生,就该一视同仁,找到最善的解决方式,和平共存。高宗那一套不是究竟的方法,而且遗患无穷。

“震用伐鬼方”就是和平解决;可以显示力量,但不用真动武,让对方知难而退就好,那也是震。给他一定的尊重,而不是把他逼到无路可走。“震”是主词,“用伐鬼方”,用调整光明跟黑暗的平衡,来处理鬼方的问题。“三年有赏于大国”,注意这只有赏没有罚;而“高宗伐鬼方”绝对有赏有罚,所以才说“小人勿用”,跟师卦最后一爻“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一样,每打完一场仗都要赏罚,还可能赏罚失当。战国时代的秦国就是以斩首多少来加官晋爵,如此赏罚严明,结果十五年而亡。只有赏而没有罚,表示大家都蒙福报。这里的赏不一定是人的赏,也是天的赏,就像天赐一样。只有赏,说明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大家和平共存,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宗教偏见。“三年有赏于大国”就往第五爻象征的佛国迈进,不像“三年克之”那样的苦战杀人无数,还怕“小人勿用”;这里没有小人的问题,只有“三年有赏于大国”。把战争耗费的资源,以及斗争的心力省下来,拿来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改善大家的生活。

这个爻有深刻的启蒙意义,爻变为蒙卦。离开下卦坎险的习气,进入上卦智慧之光的光明,思维势必要转换;药方不能用错,仇恨、打压不可能解决问题,要给予尊重、和平的空间,“三年有赏于大国”。这是贯穿整个《易经》的思想,从乾卦、咸卦一直以来的思维,现在下总结论,让你思考终极成败是怎么回事。咸卦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说到就要做到,现在就告诉你历史借鉴就是如此。乾卦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贞吉悔亡,志行也”,就从这里脱胎换骨。

五爻:佛光普照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九四”脱胎换骨,就可以进入“六五”。圆融饱满、功德无量,没有任何瑕疵,呈现佛光普照、和平永续的象。“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讲信修睦,“吉”。“君子之光”,就是佛光、智慧之光,就如太阳光一样,作为一个发光体,从中心投射出来,直到整个边缘都是吉的。这就是《象传》所说的“其晖吉也”。如果一念之差,老是靠征伐、暴力,就会一路错到底。《易经》的好处就是一开始就是对的,所以才有这种看透一切人情事理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未济卦君位“六五”是智慧之源、智慧之海;也就是从“贞吉,无悔”而来的“君子之光”;在《春秋》被称为“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在《易经》就是“群龙无首”的境界。

“有孚,吉”,“其晖吉也”,要达到这个境界绝不容易,不知要经过多少争论的过程。其爻变为天水讼,就是如此。写爻辞的人实在是太高明了,把什么都看透了,常常出人意表。“九四”严格讲就是《易经》的最后一战,而这一战不见得真的要打,而是为了建立第五爻永久的和平。真正用暴力流血冲突打的最后一战是“高宗伐鬼方”,结果什么也没打到。未济卦“九四”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然后大家讲信修睦,进入“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的“六五”,然后再往上,就进入《易经》的最后一爻。

上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易经》的最后一爻也就是未济卦的上爻。“有孚于饮酒,无咎”,这话特别好,《易经》学了半天,最后一爻是喝酒。热情、信仰等统统表现在饮酒的庆功宴上,不用打仗多好,大家都很高兴,鬼方派代表来了,上帝也派代表来了,大家都来参加庆功宴。“有孚于饮酒”,当然高兴,结果无咎。没有用野蛮的手段解决纷争,能达到这么一个境界,功德无量,大家很满意。我敬你一杯,你敬我一杯。这是一种成功之后的感性抒发。人一定是有感性的,从咸卦开始,一直到家人、睽、蹇、解,都是感性的表征;从损、益开始才要求用理性来平衡。“有孚于饮酒”显然是很感性的,热情豪迈,欢畅淋漓,结果无咎。

可是,《易经》没有在这里结束,后面又出现变故了:“濡其首,有孚失是。”真的是没完没了,永远不会停在一个看似安定的情境,好像天下太平,中间又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动力。可见,一个事物不可能永远停止,会一直在变,有很多不可测的因素存在,所以未济卦最后是一串省略号,没有固定在哪一个境界,也不知道后面还会生出什么样的变故。“有孚于饮酒”,是在庆功宴;可是酒席宴上突然就出现变故了,“濡其首”,灭顶了。既济卦初爻“濡其尾”,上爻“濡其首”,这是由离之初进入坎之中。未济卦初爻是“濡其尾”,怎么上爻又“濡其首”,岂不是骗人,让我们白修一遭?而且真的是岂有此理,坎卦初爻进入离卦最高境界,就算是西斜的太阳,也不至于灭顶吧?怎么会“濡其首”呢?

其实,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看《小象传》就知道了,这不是小狐狸灭顶,而是喝醉了:“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是什么意思呢?酒能乱性,乐极生悲,有些人喝酒有酒胆而没酒品,所以喝到醉醺醺,就乱七八糟讲醉话,这就叫饮酒濡首。喝酒的这帮人在欢乐的场合中出现意外,因为感性失控,如脱缰野马。本来《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就是一个世界,不管东方、西方,人都有感性理性,最好的状态就是感性、理性处于平衡态;如果感性太强,理性太弱,就是家人、睽、蹇、解的轮回;如果理性太强,过分冷酷,完全没有感情,也不能长久。现在一喝酒就失去了平衡,讲醉话了,结果乐极生悲。“饮酒濡首”,就是昏头昏脑,做了什么、讲了什么,自己都搞不清楚;“亦不知节也”,失去节制,没有恰到好处,就会添乱。注意,初爻“濡其尾”,称“亦不知极”;上爻“濡其首”,不是灭顶,而是喝醉了言行失节,故称“亦不知节”。爻变为雷水解,“解,缓也”,缓必有所失,后面就是损卦,可能得罪人了。

“有孚失是”,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好像一切都解决了,和平了,也承认这是一种孚的表现;但孚的表现偏离了“日中为是”的标准。恰到好处就是“是”。维持平衡很难,“六五”是日中当中,恰到好处;“上九”就过头了,故称“有孚失是”。“上九”两个“有孚”,都是针对饮酒;饮酒可以,但不要过量,过头了,就会失去“是”。

《易经》第一爻“潜龙勿用”,“不见是而无闷”,最后一爻“是”又出现了,可是已经偏离了。《易经》始于“是”,终于“是”,这一失就麻烦了,下面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也无法预测,说不定酒席上又引起冲突。如果一切就在这里结束,这就不是《易经》的最高智慧,《易经》告诉你“有孚于饮酒,无咎”,好像什么事都搞定了,但下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不晓得还会怎么样。因为“濡其首”是感性过度,理性退缩;“有孚失是”,这一“失是”,是非就来了。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代表清明理性的精神,酒神忒奥尼索斯代表感性的奔放,非常热情。人交朋友可能有阿波罗的朋友,也有酒神的朋友。宣布上帝已死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说人都有一种追求感性奔放的酒神冲动,也有维持理性的日神阿波罗的精神,两者一天到晚天人交战。从这个爻看,酒神复活,第五爻日正当中的、清明理性的阿波罗精神退潮了,因为不平衡了,会出什么事都不知道。这个爻也代表宇宙人生,而这个爻之后要干吗、会出什么事?若打破沙锅问到底,估计要挨老师的棒子,因为《易经》也不知道。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投胎去了。如果投胎作男的,等到“有孚失是”之后,就变成“潜龙勿用”,又落地了;如果投胎作女的,出来就“履霜坚冰至”,又踩一个透心凉,开始轮回了。可见,“濡其首”就好像到了传说中死后世界的奈河桥,有个老太太要请你喝孟婆汤。假定投胎转世时还带着未济卦最后一爻的记忆降临人世,那就天下大乱了;为了把所有记忆清洗干净,就一定要给你喝汤,让你喝到神志模糊,等到再醒来,就会认定自己就是“潜龙勿用”。到底是忘光了好,还是作弊记下一点好?有些人完全忘了,似乎很快乐;有的人什么都记得,结果痛苦死了。这是最后一爻。要始终维持日正当中的平衡,以致天下无事,那是不可能的;“六五”好不容易维持了,“上九”又偏了,又生出事端,这就叫“未济,男之穷也”。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