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山东老家,我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想吃点什么?”然后就会去几家“土菜馆”,点一些煎饼卷大葱、黄焖鸡之类的家常菜。
一次朋友来山东玩,特意问我:“听说山东的鲁菜很有名,能带我去尝尝吗?”但搞笑的是,去餐馆居然都找不到几家打着“鲁菜”旗号的饭馆。
山东人真的不吃鲁菜吗?
九转大肠的爆红背后今年年初,一个关于九转大肠的视频在《顶级厨师》节目中爆火,很多人这才知道九转大肠是鲁菜中的一道经典。
然而在山东,大部分人可能连这道菜都没吃过几次,更不用说去专门的鲁菜馆了。
山东人对鲁菜的陌生还真的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节目里九转大肠那精细的制作方法让人垂涎欲滴,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光顾的是那些“不走寻常路”的本地小餐馆。
一些鲁菜馆的高档菜显得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或许我们在某些场合吃过,但平时的家常饭桌上,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
“鲁菜”和“山东菜”有何不同?
陈晓卿说过,“鲁菜是鲁菜,山东菜是山东菜。”这句话道出了一种特别的现象。
在山东,虽然鲁菜曾是宫廷宴席的首选,但与其说是平民百姓的吃食,不如说鲁菜更适合某些特定的宴会和节庆。
而提到山东菜,人们更多想到的可能是大锅烩的把子肉、香辣过瘾的鲁西香辣鲤鱼和沂蒙的土鸡。
这些家常菜往往是在地摊或者街头小店能找到的,不见得需要高超的烹饪技艺,但却深受大众喜爱。
城市里的“土菜馆”也是如此,老板们避免“鲁菜”的名号,更多强调的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味道。
即使有些菜品本源自鲁菜,但在菜单上也会归入“家常菜”的范畴,似乎这样更接地气,也更入乡随俗。
鲁菜不仅在名称上区别于山东菜,更在技法和食材上复杂多样。
比如,鲁菜中的经典“奶汤蒲菜”,需要熬制母鸡猪肘的浓白奶汤,再配以鲜美的蒲菜,一道菜的精致程度真不是普通餐馆能轻易保留的。
其实,很多鲁菜经典菜肴在口味和技法上都十分讲究。
它们的制作过程往往复杂多样,要经历多重步骤,像九转大肠需要反复煮、蒸、炸、烧等工序。
这样的技艺考验厨师的精湛手艺,而现今的快节奏生活则不太适应这些繁琐的工艺。
如今人们餐桌上的选择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快节奏,讲求速食的时代给了鲁菜很大的局限。
很多人在快餐店吃着鸡排、聊天聊八卦,谁还专门坐着等一份复杂的鲁菜呢?
虽然在山东的普通生活中,鲁菜或许不常见,但其实鲁菜的影响早已遍布中国,并且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日常饮食中。
就在北京的许多餐馆,鲁菜的影子无处不在。
北京的京酱肉丝,天津的老爆三,其实都有鲁菜的技法在其中。
而秋天最适合的“热乎头”:油焖大虾、干烧鱼、爆炒腰花都可以追溯到鲁菜的体系中。
只是,当我们津津有味地享用这些菜品时,并不会意识到它们其实属于鲁菜。
正是因为这种不声不响的传播方式,鲁菜在各地都有其影子。
即便是南方的川菜,其宫保鸡丁的做法也源自鲁菜的酱爆鸡丁。
这样看来,其实很多人对鲁菜的熟悉程度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再想想,那些家常炒的醋溜木须、四喜丸子,不也都是鲁菜吗?
当朋友们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你可能不禁会心一笑,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吃鲁菜。
当你下次再路过山东的穷街陋巷,看见那些毫不起眼的小餐馆,或许不必惊讶为什么看不到“鲁菜”的招牌。
因为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表现,都可以看到鲁菜与日常饮食习惯的巧妙结合。
山东人不吃鲁菜吗?
其实并不是,他们是在爱吃,只是在更亲民的形式下品尝美味。
鲁菜早已扎根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以一种平实的姿态继续影响我们的味蕾和饮食文化。
所以,下次朋友再问你山东人吃不吃鲁菜,你就告诉他,不是不吃,而是他们在用更多样的美食方式爱着鲁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