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翔宇举报仅凭主观猜测,占用过多公共资源,对苏州造成恶劣影响

风华评过去 2024-08-03 16:56:53

这年头,高学历举报高官,听着就让人直呼过瘾。但仔细琢磨,怎么觉得哪儿不对劲呢?

一个刚出校门的小伙子,凭几句录音和聊天记录,就想把一个大人物拉下马?

这操作也太野了吧!要是真这么简单,那咱们国家的反贪工作岂不是人人都能干了?

这事儿背后到底有啥门道,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

说起这事,得从头掰扯。主角是谁?清华大学毕业生马某。他干了啥?实名举报苏州工业园区某局局长祝某及其团队涉嫌某些问题。

什么时候?就在最近。在哪儿?苏州工业园区。为啥举报?马某说他掌握了一些证据,证明祝局长他们在政府采购项目中存在问题。

怎么举报的?通过网络实名举报,还公开了一些聊天记录和录音。结果如何?至今没有明确结论,但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这事一出,网上可炸锅了。有人说马某是正义之士,为民请命;也有人质疑他动机不纯,证据不足。各种观点满天飞,把这事搞得是越来越复杂。

说实话,看完马某公开的那些所谓"证据",不少人都直摇头。什么聊天记录啊,办公室录音啊,听起来是挺唬人,但真能证明有问题吗?

打个比方,你要是在办公室里听到同事说"今天中午吃大餐",你能说人家有问题吗?

这不是闹着玩吗!再说了,要是那么容易被抓到把柄,那些官员是不是太不专业了?

真要干点啥见不得人的事,谁会在办公室里大喇喇地说?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某媒体采访了一位中过标的供应商,人家可是实打实地说了:这种小项目根本凑不齐三家投标,串标是行业普遍现象。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潜规则"。

但是,潜规则归潜规则,你说它不对吧,确实有点不合规;你说它完全没问题吧,又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这就像是红绿灯前等着左转,明明绿灯了,前面的车就是不走,你是不是也会偷偷溜过去?这事说不清楚。

如果按照马某的标准,那可真是要闹大了。全国上下,凡是参与过政府采购项目的,是不是都得被查一遍。

那得查到猴年马月去!这不是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于人吗?

再说了,政府部门跟熟悉的企业长期合作,这事本身没啥问题。

就像你去餐馆吃饭,是不是也喜欢去那些常去的,熟悉的地方。

这不是很正常吗?

你总不能说,餐馆老板跟你熟了,就是在搞利益输送吧!

马某这一举报,确实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但是,大家别忘了,网上的热闹不等于现实中的结果。

前车之鉴就摆在那儿呢,某大学女博士、某省李某父亲的举报案,那可是实打实的证据,人家举报完没多久,相关人员就被查了。

反观马某这个案子,都过去这么多天了,也没见有啥实质性进展。这不禁让人怀疑,到底是马某的举报有问题,还是相关部门不作为?

说实话,马某这种举报方式,确实让人有点不太舒服。没有直接证据,就在网上搞个大新闻,这不是在浪费公共资源吗?

更别说对苏州的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了。想想看,如果谁都可以随随便便举报,那相关部门的同志们不得忙死?

而且,要是每次举报都要大张旗鼓地查,那行政效率还要不要了?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想用舆论压力来逼迫相关部门行动,这合适吗?

目前,这个案子还在调查中。据最新消息,8月1日晚上11点多,马某发声说,8月2日下午他将回苏州与专项调查组会面,还有个叫蒲某的财经界知名人士会陪同。

这个结果怎么看?

说实话,有点意思。一方面,专项调查组的成立,说明相关部门确实重视这个举报;另一方面,马某选择回苏州面对面沟通,也显示出他有信心自己的举报是有根据的。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这种调查可不是请客吃饭,没有真凭实据,光靠嘴说可不行。如果马某这次还是拿不出硬货,那这事可就真的有点尴尬了。

我觉得,这个案子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什么课?怎么当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

首先,别被表面现象迷惑了。一个名校毕业生举报官员,听着是挺让人热血沸腾的,但咱们得冷静啊。

证据呢?动机呢?

这些都得一一琢磨清楚。其次别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政府采购这种事,哪有那么简单?里面的弯弯绕绕,不是外人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别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网上说什么的都有,但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咱们得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别忘了法治精神。不管是谁,不管举报什么,都得按规矩来。没有确凿证据就大肆渲染,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