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女子惨死芦苇丛中,警方通过一件睡衣破案,凶手令人难以置信

晓形楼主人 2022-07-30 10:05:04

恋人之间的感情纯粹,夫妻之间的感情真挚,而“半路夫妻”之间的感情不仅需要纯粹和真挚,相比之下还需要更多的包容以及相互理解,这是有些重组家庭可以其乐融融的原因,也是有些半路夫妻走了一段距离就只能分道扬镳的原因。

2019年,有人在上海浦东新区一片茂密的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具女尸,警方通过女子身上的睡衣抽丝剥茧找出了凶手,破案之后,凶手令人难以置信。人们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关于半路夫妻的悲剧。

10月7号这天,有两名在芦苇丛边摄影的游客闻到了阵阵臭味,随后便发现了苍蝇在一个地方聚集围绕,当他们确认眼前出现的是一具人的躯体时,吓得跟进逃跑,随后拨打电话报警。

警方在现场不仅找到了这具尸体,还发现在不远处就有一个黑色的行李箱,可见凶手是故意抛尸至此。经法医鉴定,死者40岁左右,头上有受钝器打击的痕迹,死亡时间在一到两个月之间,头上的就是致命伤,身体其他部位没有明显的搏斗痕迹。

这名女子光脚,身着睡衣,身上没有佩戴任何首饰,警方初步判断死者是在熟睡时被杀害,可见凶手要么就是非法闯入住宅将其杀害,要么就是熟人作案。由于箱子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死者的面容也已经不可分辨,所以想要确认其身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既然死亡时间已经在一到两个月,那么她的家属应当早就报过案,但是警方经过筛选之后却并没有发现与这名女子情况相符的失踪报案。在她身上,唯一乐意提供线索的就是身上穿的睡衣,于是警方通过睡衣上面的“梅花鹿”图案着手调查。

通过这一个线索,警方找到了生产厂家,这个大型服装生产厂的生意做得很大,警方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最终确定了死者身上睡衣的批次,厂家负责人称这是一款网上专卖的服装,所有的去向都有地址可以查询。

可以精确到地址对警方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最后警方终于通过居住地址、年龄以及体型和码数等信息的筛查,找到了四位与死者信息最为相似的人选,经过打电话联系,警方最终将目光放在一名叫沈兰的女子身上。

在这四位人选中,其他三位女子的电话都顺利接通了,只有沈兰的电话打通了却一直没有人接听,警方随后联系上了沈兰的女儿李玫,她说母亲最近一个月都和她有联系,但是确实已经有很久没有见过面了。

李玫称母亲从事的家政工作,在上海一户富贵人家里面做保姆,以前每个星期都会与她见面一到两次,从9月份开始就没有再见面了,原因是沈兰说自己的雇主家里有人生重病,她每天都在重症监护室里面守着。

在刑事案件中,凶手杀人之后用死者的手机继续与其朋友和家属进行联系是常见的手段,警方立刻察觉到了事情的微妙之处,随即询问李玫最近是否与母亲打过电话,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警方立即向沈兰的雇主了解情况,得知她早在9月份就突然辞职说自己要回家了,并没有在他们家继续干活,照顾病人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李玫看到死者的睡衣之后确认这就是母亲常穿的那一件,经过DNA鉴定,也确认了死者就是沈兰。

既然沈兰早就在一个月以前就死了,那么一直和李玫联系的人是谁?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警方很快就将嫌疑锁定在了沈兰的丈夫周永身上。

周永与沈兰就是半路夫妻,两人都带着一个女儿,成为夫妻之后四个人的生活还算稳定,但是周永生性风流,即便已经离过一次婚,还是不愿意收敛本性,婚后又与其他女人有不正当的关系,甚至将赚的钱给情人买东西,最后被沈兰发现了。

沈兰坚定地称要把所有钱都要回来,遭到了周永的拒绝,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周永甚至对沈兰动了手。

自己索要无果,沈兰便给周勇的女儿打了一个电话,希望她劝自己的父亲,让他把在小三身上花的钱全部要回来,此举让周永更加恼怒。他在女儿面前的形象一向是伟岸的,可沈兰却将他不堪的一面告诉了女儿,他的形象受到了影响,周永由此决定将沈兰杀掉。

9月14号凌晨,两人再次爆发激烈的争吵,周永一怒之下拿起床头柜上的重物狠狠地砸向了沈兰的头部,看到她失去了呼吸之后,将其直接放进了一个大型行李箱里面,趁着夜色将其拖到了一片芦苇地里。

做完这一切之后,他用沈兰的手机继续和亲朋好友联系,给雇主发送了离职信息,将租房也退掉了,因为害怕被人发现,所以他几乎每天都会回抛尸现场附近查看情况,后来又去苏州看了女儿一眼,最后才有勇气面对冰冷的手铐。

他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根据法律规定,犯此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应当与发生在社会上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其他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

周永与沈兰两人因为感情纠纷而起冲突,且周永此前并没有前科,到案后主动交代所有犯罪经过,认罪态度好,悔罪意愿强烈,表示愿意进行经济赔偿以及认罚,依法可酌情减轻刑罚,但是他还是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