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存在巨大政治、文化和经济差异的国家,在经历长达20多年的时间之后,终于跨越太平洋的距离走到了一起。
在安排尼克松一行人用餐之后,周总理赶到其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表示主席想会见他。尼克松总统带着基辛格博士,匆匆地坐上了周恩来准备好的汽车,来到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书房。
当天下午2点40分,尼克松和毛主席终于会面了,他们还拿躲到台湾的老蒋打趣。
“我听蒋介石称呼你是‘土匪’,那你是如何称呼他的呢?”
主席笑了笑,他开玩笑地说:“你来到我这里,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不高兴了。事实上,我和他做朋友的时间,比和你们长得多嘞!”
面对尼克松“绵里藏针”的试探,主席只是在随后淡然地说了7个字,对方听到后也只能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而此次原本只定为15分钟的会谈,却出人意料地进行了1小时零5分钟,周总理在此期间不得不3次抬手看表。
要知道,主席在9天前曾突发心脏病,甚至一度进入垂危状态。此次看似平淡的会谈,实际上让各方都捏了一把汗。医护人员在旁边的房间里严阵以待,一切救护设备都准备好了,连强心剂都已经抽入针管当中。
那么,主席此次与尼克松到了谈了那些内容呢?双方在老蒋称呼问题上所开的玩笑又有什么深意?这件事情还要从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联合发表的《联合公报》说起,它标志着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正式走向了正常化。
出人意料:尼克松政府承认“一个中国”这份公报是中美两国在2月27日联合签署的,于次日上午正式发表,当天上午10点尼克松一行人就登上了回国的专机。该公报除了表明中美两国在世界重大局势下的立场外,还严正地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湾岛。
中方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不存在商量的余地,湾岛问题也是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所在。在过去的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以及肯尼迪政府时代,他们都企图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的方式,达到阻挠、控制中国的目的。
但尼克松访华后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联合公报上的就此事进行声明,坚定地表达了美国的立场。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可以讲这份公报从“冷战”的铁幕中撕开一道裂缝,改变了美国对华的战略思维,整个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普通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得到了改变。如果以美国政客一贯的“冷战思维”去考量,尼克松在湾岛问题上松口绝对是“出人意料”,因为这是他们制衡中国的法宝。
解放战争前夕,老蒋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撕毁“双十协定”,又将中国人民带入了战争的泥沼。解放战争充分验证了“得民心者的天下”这句话,老蒋只好带着残余部队退守湾岛,但这伙人依旧想着能够“反攻”。
就在两岸剑拔弩张的时候,半岛局势突然升温,美军在仁川登陆使得我国东北岌岌可危。好在伟人未雨绸缪,在金日成与李承晚交战正酣之际,就敏感地预料到美军可能会增兵半岛。于是,超过25万解放军被调到东北待命,这就是以第13兵团为主体的东北边防军。
果不其然,美军搅动半岛局势在东北边境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快速集结后赴朝作战。在大战伊始,麦克阿瑟就想过把老蒋也拉到战场上,甚至还亲自跑到岛上与之会面。但最终杜鲁门否决了麦克阿瑟的行动,才没有导致苏联与美国的正面对抗。
到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放蒋出笼”也一度被列入计划当中,只不过“梅开二度”的丘吉尔极力施压才作罢。
就历史经验来看,美国在1972年之前对老蒋的态度是一贯的,那就是想将其培养成安插在中国的楔子。甚至连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的艾森豪威尔本人,也一向以“反共”著称,这在美国人看来才是总统应有的态度。然而,访华之后的尼克松却公然地承认了“一个中国”,并且表明了不会干涉中国内政的态度。
这样的表态不仅令美国人感到意外,就连许多中国老百姓也搞不明白。但如果我们厘清历史事实的话,就很容易理解,其实尼克松政府这样的声明是在情理当中的。
8情理当中:两岸在关键问题上一致对外对于1972年以前的美国来说,毛和蒋彻底地离心离德,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事情。当然,1972年以后的美国也是如此,但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一耳光。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失去了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机,老蒋在岛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如果此时硬要打,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令美国怀恨在心,如果两岸交火的话,恐怕将上演“渔翁得利”的寓言。
因此,毛主席根据当时国内需要休养生息的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提出了“和平解决”的长远规划。
“我们并不是不要,而是通过合适的手段,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收复。”
对于老蒋来说,实际上他想要的也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在这一点诉求上两岸是一致的。无论是我们想要“收复”也好,还是他们打算“反攻”也好,双方所看重的都是血脉相连的“一个中国”。如果失去了这一个大前提,那所有的行动都是徒劳的。
换而言之,我们不能失去宝岛,老蒋也不能失去大陆。
但美国人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巴不得两岸离心离德才好,这样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于是,美国就经常向那边吹“耳边风”,表示如果他将部队将金门撤回来的话,美国可以帮其“自立门户”。值得注意的是,在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是当年向老蒋吹风的“急先锋”。
可惜,人家根本就不吃这一套,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我们反攻不需要美军参战,也不可能放弃在金门的驻军。”
于是,美方就从各个方面个老蒋施压,而领会到这种微妙形势的大陆,也马上给对面来了“神助攻”。1958年,主席下令“炮轰金门”,实际上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有我们这边步步紧逼,对面才能找到一个不撤军的理由,金门是老蒋最好的一个台阶。
拿下金门这个小县城,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于老蒋来说意义非凡。它是大陆与台湾最为重要的纽带,蒋介石明显是领会到了这边的意图,他在“还击”的时候也十分微妙——炮击的时候不打民房,只攻击沙滩,甚至还有“单日炮击双日休息”的策略。
换而言之,虽然逃窜到对面的老蒋妄想着“反攻”,但他的脑子还没有被冲昏。家国故土始终是常凯申同志的心之所向,因此,在这边抛出橄榄枝的时候,他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老蒋不仅自己不搞“另立门户”的那一套,还严禁自己的手下搞那一套,在这一点上他还是值得尊敬的。
在关键问题上,两岸还是心照不宣地一致对外,这就让美国失去看可乘之机。即便他们不断地进行渗透,但“一个中国”的原则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而尼克松政府政策的转变,其实与现实的境遇也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并非看不懂两岸的“互动”,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无奈地放弃,毕竟苏联还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亚太地区。
原本在二战中属于同盟的美苏两国,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进入“冷战”,双方的对立在60年代以后越来越深。走上“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妄想将中国也培养成“卫星国”,这是导致中苏关系走向恶化的根源。
到了6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主席和聂荣臻、叶剑英、徐向前以及陈毅等四位元帅,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美之间存在“破冰”的可能,甚至说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当前的形势开看,中苏之间的矛盾大于中美之间的矛盾,美苏之间的矛盾大于中美之间的矛盾。”
很显然,美国的基辛格和尼克松也是这样想的,中美的“破冰”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台湾问题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渗透无望的美国选择松口,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
至于主席与尼克松会面后的“笑谈”,其实也在无形中强调了与老蒋的关系,表明“一个中国”是不容商议的底线。
旁敲侧击:简单的7个字蕴含着大智慧尼克松访华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7天,而且行程都被安排得相当满。但在访华之前,尼克松政府可以说是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中方也为搭建对话的桥梁煞费苦心。我们要明白的是,当时的中美从未进行过任何层面的对话,这一时间长达22年之久。
正是这样毫无基础的现状,使得双方都有对话意愿时,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1970年,主席邀请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来华,并于他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算是中方释放出的信号,但尼克松并未马上领会,直到1971年4月的“乒乓外交”实现“破冰”。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巴基斯坦时,改道来到中国且受到了热烈欢迎。
在与中方的会谈结束后后,基辛格受到了毛主席的邀请,让他转告尼克松总统“中国人民欢迎他”。
于是,才有了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中方予以了相当高的规格接待。但中美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没有敲定,由此尼克松才会在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就拿老蒋来开玩笑。他无非是想试探我们对老蒋的态度,但没想到主席的回答出人意料。
基辛格问:“听说蒋介石称呼您为‘土匪’,那您是如何称呼他的呢?”
主席只回答了7个字:“我也称他为土匪!”
此后,主席又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和他做朋友的时间,比你们要长得多嘞!”
其实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那就是我们的交情要比你和他深得多,国共两党的渊源是相当长的。即便两者现在存在分歧,但那也只是兄弟间的矛盾,美国作为外人最好不要插手。老蒋称呼我们为“土匪”,我们非但不生气,也以同样的方式称呼他们,这就是自己人的交往方式。
台湾问题,主席并没有明说,重点还是放在中美关系上。他回顾了中美22年来“总也谈不拢”的过去,也赞扬了“打了十个月乒乓球就开始来往”的现在,还展望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未来。尼克松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对主席的评价很高,称其“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牢牢地把控着这个世界。”
其实,从主席简单戏谑的7个字回答中,尼克松就已经领会到中国领袖的魅力。他不仅深深地被这位老人折服,还明白要想在关键问题上打马虎眼是不可能的,《中美联合公报》就是最好的证明。
无论是当年的“重庆谈判”,还是建国以后的“抗美援朝”,乃至是“炮轰金门”以及“尼克松访华”,主席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才能。在最为关键的节点上,他老人家总是能在强敌环绕的环境中,带领大家杀出重围。他看似轻松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蕴藏着极大的深意,回答尼克松的这7个字就是很好的例子。
尼克松在听完“我也称他为土匪”这句话后哈哈大笑,或许他也被伟人举重若轻的气度所折服吧!
昨天说一个中国,今天不承认,明天又说一个,后天又变,所以,不要把国家间的话看得那么纯真。
伟人身体状况非常糟还在战斗。令人唏嘘不已。
蒋匪军
所以,到底说了那7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