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与人心交织——从星巴克论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无疑最能诠释食物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而最近,星巴克就在中国人最看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上踩了雷从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隔夜过期仍使用——潜规则or疏忽大意?
进入中国市场22年以来,星巴克中国一直声称致力于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并且在官网上给出承诺:“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
然而,新京报的记者近日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在所谓的“金标准”下,一些门店触碰了食品安全的红线: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记者卧底多日后发现,上述乱象并非偶发,在利益驱使和监管疏漏下,有些门店奉行着食品安全的“潜规则”。
一石激起千层浪。倘若是食药监局在例行抽查中检测出上述问题门店尚可以用疏忽大意来借口搪塞;但记者的卧底录像所揭露的一定是门店中最真实最不可告人的情况。在这一辩无可辩的铁证之下,星巴克中国第一时间发文称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两家门店,并表示“深感震惊”。
而星巴克的这一“震惊”也正像往烈火中倒油一般更加点燃了众怒。公众原以为这仅仅可能是个别门店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但正是星巴克的这一声好似置身事外的“震惊”让公众重新开始思考——门店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会不会是星巴克“传授”给各大门店的“潜规则”呢?
要知道,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所有的矛头全部指向了利益二字。本应过期处理掉的原料继续使用、售卖无疑会大大削减成本开支从而赚取更多利润,在此次事件中星巴克也正是看中了这部分“灰色利润”而罔顾食品安全标准与顾客人身安全这两条食品从业者的红线,从而被大众揭露出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行业生态已糜烂?
此次过期售卖、更换标签绝不是星巴克第一次违反食品安全问题,而违反食品安全问题的也绝不止星巴克这一家。仅仅今年下半年,被曝光出食品安全问题的连锁餐饮品牌就不在少数。
今年6月底,有记者应聘进入北京胖哥俩肉蟹煲门店进行潜伏调查,并曝光出使用隔夜死蟹当活蟹卖的“惯例”。
胖哥俩北京店使用的隔夜死蟹
今年9月,有大V卧底进入人气网红餐饮、人均消费200+的一绪寿喜烧苏州某店进行调查,并曝出食材以次充好、回收再卖的情况。
店员自曝使用牛膝圆代替宣传的澳洲M8和牛
使用鸭肝代替菜单上的鹅肝
吃剩的刺身二次上桌
以上种种令人瞠目的食品安全问题很难令人相信竟然发生在一家人均消费超过200元的网红自助寿喜烧店当中,并且此店还常常大排长龙甚至一票难求。顾客选择相信该店的食材宣传、选择相信该店高定价背后的高质量服务和卫生,但门店却以最消极、最嚣张的姿态辜负了顾客的期望、违背了自身的良知和对于法律最基本的尊重,结果只能是也必然是自取灭亡。
除去上述两者之外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数不胜数、不堪入目,这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不禁让人发问: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否已经糜烂?
公理与人心交织——食品安全源于人心
自人类诞生之初食物便是维持生命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可以说食品的质量代表着生命的质量。而在尚没有法律明确规范食品安全的旧时代,约束着人们提供卫生健康食品而绝不以次充好的正是人们心中的道德与良知,其数十年如一日对于标准的坚持铸就了人们口中称颂的口碑,纵观如今几家百年老字号无不如此。
而在如今法律完备警钟长鸣的新时代,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被曝光,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人心不古。逐利无可厚非,但横亘在人们头顶的公理与安放在人心底的良知却是我们逐利途中需要时刻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