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惜字如金”,却发人深省,让抑郁者得到鼓励

鸵鸟心理 2022-09-13 20:33:31

如果你对抑郁症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以下这些「屁话」对一个深陷抑郁的人来说有多么可笑:

“你看,别人不是好好的吗?你就是太敏感了。”

“你就是想不开,往好处看看,就没事了。”

“你太闲了,闲出病了。”

人们总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话虽然真实得令人发指,却也揭示出了一个人际交往中的普遍规律:人很难完全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说来也无奈,谁叫我们是高等动物了呢?我们有自己的思维、人生经历,在说话时自然就难免夹带私货,给出那些我们自认为说得通的「狗屁」道理。

医生能用药物治疗抑郁症带来的躯体反应,缓解情绪,但却未必能走进抑郁者的内心。而对于一名抑郁者而言,被理解被共情却是一件更加重要和珍贵的事情。

我之所以会称《今天也要开心呀》为一本好书,就在于它的作者就是一个曾深陷抑郁症漩涡的患者。经历相似的人,大概会更懂得如何温暖自己的同类。

她知道,一个被困在抑郁里的人,根本无法面对满篇的文字,也无法强迫自己进行理性思考。

所以,她没有使用大量的文字去告诫他人“你应该怎么样”,或是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去分享一些“我怎么样”的,略显自恋的所谓心得。她用了图配文的方式,静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开始认识到抑郁症的本质,也许还会默默地开始行动,去对抗抑郁症这条「可恶的黑狗」。

不过,书的文字很少,信息量却很大。作者可以用极简的话语营造出画面感和氛围感,比如“身处家庭,却很难有‘家’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大概只有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撕扯

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早年的经历。

每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犹如一张白纸,在早年间接受到的那些“涂涂抹抹”都会成为身上的印记。

作者在一个父母都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里长大,然而夫妻间的争吵不可避免,这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无法分清楚,父母的分歧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吗?

在父母诸多的要求下,挫败感和困惑接踵而来,让她喘不过气。独自哭泣、开始叛逆,她感受不到校园生活的乐趣,到了青春期之后便更加封闭,用沉默来保护自己。

总之,家庭、自身、学校的撕扯,让她陷入无尽的痛苦。

许多抑郁的人都能在家庭环境中找到一些诱因,早年经验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对一个人形成对世界的最初印象,起到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抑郁,有时候会起到保护的作用。

挣扎

情绪有弥散性,当你开心会觉得世界如此美好,天很蓝云很白,而一旦情绪低落的时候,则会变得敏感和悲观,看什么都不顺眼。

《今天也要开心呀》的第二部分,作者讲述了在抑郁中挣扎的日子。

抑郁的恼人之处在于,它叫抑郁,但又不止于抑郁。伴随着抑郁而来的,可能是焦虑、强迫,也可能是愤怒、敌对,之后负性情绪笼罩一个人的生活,让他喘不过来气。作者就在抑郁后开始暴怒、无尽焦虑,还产生了失眠的问题。

今天也要开心呀:一个抑郁康复者的自愈之旅(智元微库出品)¥59.6京东购买

借酒浇愁,愁苦更上一层楼,还可能越喝越清醒;食物让人快乐,狼吞虎咽后虽然可以获得满足感,却会让人不知不觉对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上瘾;思考让人进步,但有时候却会带来疲劳。以上这些,作者都经历过,不愿意在不堪的状态里停留,但又没有办法走出来,无尽的挣扎耗尽了自己的精力。

和解

几个月前我接到过一位网友的咨询,说自己经常性地出现身体不适,在跑了很多次医院之后,医生建议他到心理门诊看一看。他之所以要找到我咨询,原因就是他觉得自己没病,也不能接受自己要去心理门诊看病的事实。

「只要我不去医院,我就没病」,这种方式虽然自欺欺人,但管用。只是它治标不治本,因为不管你去不去医院,你是否寻求帮助,问题就在那里,忽远忽近。

《今天也要开心呀》的第三部分,作者讲述了自己求助的故事。

在这部分的第一句话,她说:“想治愈自己,首先要承认自己病了。”

在我看来,我们中国人注重的“平衡”,在抑郁这件事上同样适用。当你感到不适却不敢、不愿承认时,就是一种不平衡,对疗愈没有任何帮助。而一旦你承认和接纳了自己情绪的变化,就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虽然这种平稳也许在还正常水平下,但如果你可以求助、你可以行动起来,这种状态便会进入正向循环。

作者还提到了很多自己使用过的方法,你听过的和没听过的,差不多都被她试了个遍。也许是生命的坚强吧,也可能是像安陵容一样,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活一回,她努力让自己回到了生活的正轨上来。

这本书的插画和文字是在很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有曾经的抑郁症患者,也有医生和治疗师,也有科学家。他们的协作,也许能让你感到,自己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