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机构之盛衰:汪直、西厂之恶,何以能善忠信?

章若体育 2023-03-15 01:33:44

明史中有三大机构令人生畏,许多耿直忠臣受其苦,甚至惨死,它们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

锦衣卫从朱元璋开始,东厂从朱棣开始,照理说这两个机关是特务组织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发挥监督作用,怎么后来跑出来个西厂?

说起西厂之设,和一个男人的命运绑得很紧,此人便是太监汪直。西厂在汪直的手中怎么会繁荣起来,怎么会陷入低谷?话说汪直进宫之前。

汪直为瑶族,世代居住在广西桂平局西北面大藤峡。由于全家抵抗明朝而抄家,幼年进宫做太监。

成化时曾任昭德宫内侍奉使万贵妃。我们都知道万贵妃和明宪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差了17岁,但是他们都爱死了,宪宗顺从万贵妃,像个妻管严。

对万贵妃来说,她一生中最为后悔的事情莫过于无子,所以罕见皇后之位。本来她还生了个孩子,但是生下来不到一年就夭折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但是她不甘落后,为实现“擅宠”这一目标,明史上记载她开始千方百计迫害未生皇子,手段很笨拙。

若查出是哪位后妃或者妇女怀上龙种的,则会采取多种方式制止堕胎。例如,通过买通太监为怀孕妃嫔灌药从而导致“饮药伤身,不可胜计”。

汪直在万贵妃那里专门负责失败者监控,对万贵妃贡献了很多力量,曾一度造成明宪宗前半生的子嗣几乎耗尽,三十岁时得知他有个六岁大的儿子朱佑樘。由此可见后宫妃嫔所受高压监控是多么严格啊!

万贵妃为了回报汪直也算一种赏赐,一直当着宪宗的面极力向汪直举荐,所以汪直才有了成为执掌御马监太监的机会。

也可认为成化一朝太监基本上以万贵妃为始作俑者,汪直仅为较为突出者。那么,汪直是怎样和西厂结下不解之缘?

说到汪直和西厂之间的缘分,则是来自宫中的一件大事。成化十二年(1476年),有个民间术士叫李子龙,扬言要预知人间祸福,驱鬼招神,而明宪宗对此也十分着迷。

因此,皇宫里好事情的宦官就向宪宗举荐他,从此李子龙频繁进出宫禁与宪宗登山娱乐、虚弄欺骗,后竟演变成谋害宪宗。好在锦衣卫出手及时,免遭大祸。

经此事,对于宪宗来说惊恐万状、震动极大,为加强警惕,他常令汪直换锦衣卫服装,前往街市明察暗访。

汪直为了显示忠心与本分,常常微服行事,将一些有去无回的街谈巷语和官民举动一股脑儿地全部报告宪宗。

汪直这样忠贞不二,恰好迎合明宪宗,于是,宪宗倍加喜爱汪直,对汪直愈发信任。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干脆成立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统领人选汪直。

宪宗设立西厂主要是为扩大监视范围,而东厂监视对象为官吏,而对民间动向并不监视,因此西厂是为监视普通民众而设,一直以刺探情报为使命。

而汪直却不甘心当个乐于献身的太监,想在宪宗眼前当个红人,和锦衣卫、东厂平起平坐,甚至凌驾于他们之上。

做强西厂需要“成绩”.他认真地给西厂订好厂规与发展规划后,又耐心地等待着崛起的时机。

不久,机不可失,这撞入枪口的男子名叫覃力朋,这名男子还是个宦官,当时担任南京镇监。

当他回到京进贡的时候,胆大妄为,居然用百艘大船运送私盐,途中仍不知收敛,沿途骚扰州县。

夹带私盐却犯了重罪,所有私运的人都被处死了。到武城县后,有刺史正直想扣留私盐,覃力朋却无法无天,不但伤了官,而且杀死了旁边的一个人。

这一事件被汪直监听抹去,他当即把事情传之四方,大肆制造舆论,还把覃力朋抓起来,千方百计查处其贩卖私盐和毒打官员的行为,滥杀无辜之罪终于直奏宪宗请求赐死覃力朋。

最终明宪宗虽未将覃力朋赐死,却已经给汪直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秉公执法加上忠诚使宪宗更相信他。

与此同时,因为汪直大肆制造舆论,还获得了很多民间的声誉,一时之间,汪直的名声就响当当。

经过这件事情,汪直的权势得到了巩固,也继续增强着存在感。西厂全线由他统领,布满州县,就连娱乐场所和家长里短鸡鸣狗盗的事也不放过。

可就是这样,汪直仍然不满,为拓展“业务范围”和争夺更大话语权,将黑手伸向京内和京外官员,秘密监视其动向,不顾一切地制造重大案件和重要案件,以邀功纳赏。

如杨晔之狱。杨晔为建宁卫统领杨荣玄孙。他和其父杨泰遭仇家告发,避京师藏在妹夫董玙家中。

董玙代求韦瑛为西厂锦衣百户、汪直亲信。没想到韦瑛表面上同意,反而为邀功偷偷向汪直汇报。

汪直听了,这沽名钓誉之机怎可饶过?遂下诏当即将杨泰父子俩拘捕,在酷刑之下,杨晔以受贿罪自诬,称其中有款在舅舅杨士伟家。汪直拿到口供,立即抓住杨士伟。

结果,杨晔受重刑死于狱中,杨泰被处斩,而杨士伟则被贬职。案件发生后,京师百官都很害怕汪直所使用的工具。

《明史·汪直传》:

上溯王府,下及边镇、大江南北,处处是西厂侦缉校尉、民间斗詈鸡犬琐碎之事,辄知法律之重、人情之大。植每出仕,侍从甚多,卿士皆避之。兵部尚书项忠不避,逼其屈辱,权焰出于东厂之上。

汪直对小官不予理睬,一官二品大员亦视若无睹。有一次兵部尚书项忠碰见了他,不主动为他让路,却惹恼了汪直,面露难色地羞辱了项忠一番,并说找个碴儿把他严起来。

由此,我们看到西厂成立不久,但发展势头和权力不是一般的大,他们可以不经批准,随意逮捕、审讯和惩罚官员,且手段极端,风头甚至盖过了老牌特务机构“东厂”,搞得朝廷官员苦不堪言。

与其为汪直所迫,倒不如主动出击,众朝官也纷纷放手,纷纷上疏弹劾汪直。其中有个大学士商辂。

他上疏明宪宗称秘密侦察过多、政令执行仓促、用刑过多、弄得人心不稳,这些都是因为任用汪直。希望取消西厂、罢免汪直、诛杀韦瑛、还给朝廷内外一个安宁、否则天下大乱。

宪宗听说我不是任命太监么?何以上升为危乱天下,他派遣掌印太监怀恩专门责备商辂。

商路见怀恩对汪直的三罪严加指斥:

一是善于捕捉三品以上的警官;

二是在大同,宣府及其他边防重地擅捕守备多人,致使军无帅而边防危;

三是在帝王基本重地南京私自搜查。

怀恩一听便一五一十地回去向皇上报告,同时兵部尚书项忠还带领九卿劾奏汪直。

因此,迫于众大臣的压力,明宪宗显然觉得事态严重,终于被逼无奈,不得不撤销西厂,汪直依然回到御马监工作,西厂建置不过5个月。

西厂就这样被打断了,不久,它就重出江湖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离开汪直,宪宗就不会适应。这件事被寻求上位的御史戴缙看在眼里,便迎合上意,上疏一针见血地指出汪直有多忠心、对西厂有多大功劳、对国有多大意义。

宪宗听了,说到做到,便立即下旨重新开办西厂,汪直又走马上任了。

重出江湖,汪直首先要做的就是报仇。他先直指兵部尚书项忠的身份,暗命东厂校尉玷污项忠的罪行,宪宗不加区别,立即下诏捉拿项忠并交有司审讯。

由汪直操纵,结果不但项忠获罪,就连刚开始与他弹劾汪直时六部九卿亦遭株连、均遭贬官处分、大学士商辂亦遭革职。

为肃清异己,汪直屡次兴大狱,一番威慑之后,一时朝中谁也不敢和汪直较劲,西厂渐渐登上顶峰。

排除异己后,汪直又四处安插党羽,陈钺和王越都是他们中的一员,两人被人戏称“二钺”。

汪直和英宗时的大宦官王振同样有着横刀立马之梦,向来爱好军事、热衷战事,而宪宗时边境较为稳定,战争并不多见。

陈钺为了迎合汪直对自己的喜好,提出了一些馊主意来满足自己立下军功的愿望。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怎么创造?主动去挑衅对方,要么偷袭,要么斩杀来势。

如成化十五年(1479年)汪直奉命巡边时,陈钺滥杀边民,无功济民,后马文升派兵剿复,方能平定。

因此马文升并不喜欢汪直,礼节也慢汪直。后汪直勾结陈钺,将扰边之罪都转嫁到马文升头上,最终致使马文升被贬谪。

后陈钺假边警告发,宪宗遣朱宁统大军出战,汪直为监。原来,他们只是在边境上走了一圈才回来。

归来的朱永封保国公、陈钺升右都御史、汪直加奉。

王越见陈钺这么容易上位,便亲自依葫芦画瓢诈鞑靼犯边塞,宪宗不究,又下诏让朱永发兵,汪直作监,与王越同行。结果“凯旋”后,有了升赏、王越被封为威宁伯、汪直再次加薪的机会。

王越、陈钺等人,演过几次狼来了,原来狼来了果然。海西各部以报复为名,潜入云阳和青河一带,大肆烧杀抢掠,但明边将领未敢出镇。对这些事情,陈钺可不敢汇报。

此后鞑靼还疯狂入侵大同,大肆杀掠。为此,辽东巡按强珍弹劾陈钺,却因为陈钺得到汪直的袒护而最终不幸为强珍所害,自己也因此入狱。

汪直的劣迹又激起朝臣的愤懑,弹劾之风又起。与此同时,东厂宦官尚铭和汪直有染,乘汪直出巡之际,向宪宗报告汪直私言私行,其中汪直、王越合谋所行可笑之事,亦被揭露。

从此,宪宗开始警惕汪直,与汪直渐行渐远。最终致使汪直去职一事,有人说和一出戏有关系,戏文是要把汪直专权、和“二钺”胡作非为转达给宪宗,所传消息是,天下人只知西厂,不知有朝廷,只知畏汪直,而不知畏宪宗。

成化十七年(1481年)秋天,边境有警察,宪宗派遣汪直担任监军,当敌人被击退时,汪直请求班师回朝时,宪宗再次派遣他前往大同,只是让部队返回。

这时汪直已经预感祸端将至,尚铭与众臣趁热打铁又弹劾宪宗,这一次汪直未能幸免,成化十八年宪宗下诏封闭西厂,汪直又被贬御马监。

汪直在生命中兜兜转转,终于回归本源,成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老太监。昔日权势滔天恍如隔世的辉煌与辉煌已一去不复返。

汪直,独领一机关之盛衰,西厂在其宠幸下渐强,也在其失宠下消亡。

历史上也罕见,执掌西厂多年,罪大恶极、手段狠辣,结果却出乎意料。

宪宗终于不忍杀死他,只流放了他,汪直保住了自己的残生,终于因病去世。

汪直卸任后,明朝太监仍继续擅权。到了明武宗时代刘瑾的兴起和西厂一度复活。

明武宗登基以后,大太监刘瑾当权,宦官专权又重新抬头。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校。

西厂的恢复只是为了增加监控,没想到锦衣卫,东厂为了争权夺势,均把西厂当成敌手,这几个特务机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瑾干脆又成立了一个机构——内行厂,由他自己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只不过连东、西厂和锦衣卫也受它监控。

四大特务机构同时存在的情况在历史中也是罕见的。

正德五年伴随着刘瑾的垮台,武宗命裁撤西厂及内行厂,至此西厂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一部明代西厂由汪直开始至刘瑾结束的兴衰历史。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