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06年,今陕西汉中某地。
一群犯法的人被带到法场,即将引颈就戮。因为是要被砍头,所以大家只能保持俯视的姿势迎接生命的最后时刻。
但凡事总有例外,这次也一样。
当前面已经有十三人身首异处的时候,第十四人突然抬起脖子,随后冲着现场一个看起来像是领导的男子喊道:
“主公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他是幸运的,因为路过刑场的那个人的确是个领导,而且来头不小。
他叫夏侯婴,可以算是汉王刘邦的司机兼秘书。在那个人治的时代,犯法与否,凭上面一句话就可以更改。而在听到韩信的呐喊后,夏侯婴停下了脚步,随后对这位身材高大的男子的言行举止与相貌都感到惊讶,于是下令释放了他(“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谁能想到,后来被人们誉为“兵仙”的韩信,差点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销号了。
这是韩信人生中第一次接近死亡的时刻:这一次,他成功躲过。
然而韩信想要的绝不仅仅是活下去,而是要活出精彩、活出尊严。虽然后来经历了一些挫折,但经过夏侯婴、萧何等人的推荐,韩信终于获得了这一切,这是他在上一个老板那里所没有拿到的。
而那个老板的名字叫——项羽。

有关韩信的出身,我们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家世绝对不平凡。
首先,韩信的基因很好、且随身之物不简单,在著名的“胯下之辱”故事中,那个逼迫韩信从自己胯下爬过去的男子是这么说的: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所谓“长大”,就是说韩信的身材很高大,而且肯定是远超身边人的存在(不然不会被对方专门说道),这在生活条件低下的古代其实是很难得的。
而“好带刀剑”更是不得了,毕竟一般老百姓不会这样拿着兵器四处招摇,而且后来韩信投奔项家军的时候也是“杖剑从之”,可见这不会是一把普通的剑,必定是有点来头的宝剑,有很大概率是来自祖传。
其次,韩信有文化、懂兵法,这绝不会是天生就会的。
韩信年轻的时候“贫无行”,并没有其他特殊的记载,可见其并非那种亲身经历过战国时代的人,但却对行军打仗很有一套,说话也有条有理,令人称奇。
考虑到韩信家贫的情况,大概率是请不起私教的,所以他的一身本事很可能是耳濡目染所得,也许祖上以前就是六国中的某军事指挥官,后来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而破产,因此流落民间,成为落魄的“浪人”。
听着是不是有些耳熟?
没错,项羽他们家也是这样的。

和韩信不同,项羽祖上“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是有名有姓、来头不小的大家族,虽然因为楚国灭亡而四处逃亡,但仍然能从小给孩子读书、学剑的机会。
至于韩信的家族可能就是个低配版本,不过应该也有机会传授军事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时不时给孩子讲述曾经的辉煌,所以才让年轻时几乎一无所有的他产生建功立业的念头。
这么看起来,韩信、项羽理应惺惺相惜,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
他俩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
项羽的叔叔项梁起兵后,韩信立马屁颠屁颠地跑去投奔,然而得到的结果是:
“居麾下,未得知名。”
后来项梁在讨伐秦军的时候战死,项羽随即成为了大领导,韩信终于崭露头角,被封为郎中——请注意,这个官职虽然不是很大,但相当于是领导身边的亲随,负责安保、秘书等工作:考虑到韩信原本默默无闻的情况,其实也勉强算是重用了。
另一件事也能侧面反映韩信当时的地位,那就是后来项羽灭亡后,其手下的重要将领钟离眜就跑去投奔韩信,因为他“素与信善”。
韩信、钟离昧仅仅在项羽手下共事过一段时间,按照陈平的说法,“项王骨鲠之臣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
换而言之,韩信的好友之一,可以在项羽手下排进前几号的重臣,如果他自己没点身份,有资格和对方称兄道弟吗?

如前所说,韩信的家世可能和项羽相似,两人又都对军事领域有着超乎时代的兴趣和天赋,这样的下属按理说应该非常对领导的胃口,而韩信也的确多次对项羽献计献策,结果却是:
“羽不用。”
有些人注定就要不平凡,韩信就是如此。
在项羽手下做事后,韩信虽然谈不上什么名扬天下,至少比起早年那个四处讨饭的自己还是要强多了,毕竟项羽虽然不采纳他的计策,但至少还是给了他一个体面的职位,未来再不济,也总是能复兴家业,重新当个小地主,不再忍受胯下之辱的窘境。
然而韩信不但选择撂挑子不干,而且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投奔刘邦。
请注意,韩信跳槽的时候,是项羽威震四海、刘邦灰溜溜地被赶去汉中的时候,结果他舍弃强大的项羽而追随弱小的刘邦,这岂是一般人所能有的气概?
但问题就来了:项羽为什么不重用韩信呢?
原因来自很多方面,比如项羽不信任外族、看不起韩信的人品等,这些当然有道理,但似乎少了点什么。
毕竟在创业初期,项家内部也是有外姓重臣的,比如刚提到的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此外,韩信也能做到郎中的职位,而且还能有机会给项羽献计,而且还不止一次(“数以策干项羽”),说明项羽肯定是知道韩信是个什么样的人。
就算不重用,让他当稍微带点兵小试牛刀不行吗?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在项羽看来,韩信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项羽、韩信是当时和后世所公认的军事绝顶天才,然而两人的打仗风格却截然不同。
项羽在巨鹿、彭城的几次经典战役,都是以惊人的勇气与雷厉风行的行军猛攻对手,突破防线后开始大规模歼敌,干净利落。
很显然,项羽属于那种天赋异禀的一线指挥官,能够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中敏锐找到最佳的取胜机会并果断付诸实践,在加上自己的个人武艺又非常强,所以总能打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果,用“神将”来形容他是非常合适的。
而韩信就不一样了,他虽然身材高大,但却并不喜欢身先士卒地与敌人交手(没准可能真是个花架子,个人武艺不行),而是更擅长谋定而后动,针对不同的环境和力量对比实施各种精妙的战术,更符合人们对于“军事家”的印象。
这两种风格谈不上谁对谁错,因为古代打仗的人再多,起决定性作用的不过一小撮,尽管韩信的才能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但项羽的路子却更加简单高效。
虽然这两人只见的唯一交手是韩信取得了胜利,但当时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项羽的劣势太大;而假如项羽的后方没被端掉、大家平手过招的话,韩信的计谋再高超,也未必抵挡得住对方那恐怖的冲击。
简而言之,项羽最终还是输给了政治(韩信:难道我不是?)。

史书上没有留下韩信当年如何给项羽献计的文字,但我们未必不可以大致猜想一下当时的场景——
某次行军打仗,项羽发现敌军,韩信见状立刻提议:我们可以在此山谷埋伏兵马,然后派小股部队诱敌深入,等对方闯进包围圈后立刻全体出动,随后一举歼灭!
项羽听后就懵了:我直接出动,随后一举歼灭不就行了?
又一次出兵,项羽和敌人对峙,韩信再次进言:我们可以假装撤退,暗中让人到河流上游设下堤坝,在敌人放松警惕、渡河攻打的时候开闸放水,这样就能冲散对方,然后就可以回头再次发起进攻,趁乱将他们歼灭!
项羽听后又懵了:我直接一个冲锋就能拿下的事情,你搞这么复杂干嘛?
两个同一领域的天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风格,其中一个是老板,另一个除了跳槽、别无升迁的可能。
客观而言,项羽虽然觉得韩信莫名其妙,但韩信却是读懂了项羽的——在井陉之战中,韩信就摆出了巨鹿之战中相似的背水一战模板,虽然他的主要用途是诱敌,与项羽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说明韩信有很大的可能“兼容”项羽的模式并为我所用的。
而在两人的最后决战中,韩信的核心就是通过兵力优势和心理战扰乱项羽军,让他的手下无法再打出那恐怖的野战实力,这就说明韩信对这位老领导是非常了解的。

于是有人就要问了:假如让韩信做领导、项羽做下属,情况是否会好很多?
那倒也未必。
别忘了,在此之前,曾经有个男人一眼就看出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出现破绽并提前警告对方,没有被采纳,结果项梁果然兵败身死。
不久后,此人又带兵驰援巨鹿,随后坐山观虎斗,先让秦兵与其他诸侯国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再决定坐收渔翁之利——这种风格倒是和韩信很像。
然而这个叫宋义的男人最终被项羽给直接砍了,然后就发生了著名的“破釜沉舟”故事。
今天的人们通常都觉得项羽做得对,宋义不知兵,但客观来说,如果按宋义的做法,无论是秦人胜还是其他诸侯国胜,楚军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再不济,也可以保存实力退出,虽然存在失败的可能,但如果操作得当,其效益可能更大。
毕竟项羽称霸后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降服其他诸侯。而假如这些诸侯在巨鹿之战中与秦军两败俱伤,那么楚国后期的实力优势可能更大,就算仍然要和刘邦(他没有参加巨鹿之战)争天下,可能也会少了许多掣肘,不是吗?
这么看起来,真让韩信当领导,结局说不定也和宋义一样:以项羽那急性子,估计等不到韩信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会冲进大帐,然后送他脑袋搬家。
在古代等级社会,这种人才之间的内耗似乎不可避免,而且常常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那么今天的我们是否有能力规避呢?